论互利型道德教育构建.docVIP

论互利型道德教育构建.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互利型道德教育构建

论互利型道德教育的构建   【摘 要】互利型道德调和学生生活实践中出现的个人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强调公正、合作两大精神内涵。在道德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生道德水平发展阶段特征,在真实道德冲突情境下,反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考察,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道德教育生态圈。   【关 键 词】道德教育;互利型道德;公正;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44-03      道德教育问题历来引人关注。现今,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包围下的青少年所接受的信息量已非同以往,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个人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信息冲击,青少年往往无法甄别是非,选择极端、非理性的道德观念作为其信条。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关于青年学生的各种“门”事件,再次把学校道德教育推向了风口浪尖。长期以来,由于学生道德水平始终与道德课本要求有较大差距,质疑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甚嚣。笔者看来,考量此问题之前,须搞清我们需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道德观。   一、利己、利他及互惠互利关系的辨析   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艰深及核心问题,抛开人性善恶的争议,仅从道德标准的层面去研究两者关系,古往今来,无疑利他的观点要远远高于利己的诉求。孔儒思想在中国延亘千年,渗透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思想核心在于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彰显着浓郁的利他主义色彩,朱熹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 “公而无私便是仁”。[1]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对爱的诠释,如保罗(Paulus)在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更加明确的告诉世人其利他主义的取向。可以说,长期以来,对道德的定性都向利他的方向倾斜,人们把利他作为道德的标杆,把其视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甚至有时将道德等同于毫不吝惜的利他。   关于利己的研究,将利己行为大致分为两类:心理利己和伦理利己,前者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对利己行为的一种描述而不评价其行为的好坏??否即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后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人自身的目的,自我利益是行为的唯一有效的行为标准”。[2]一言蔽之,心理利己,“独善其身”,而伦理利己,“兼济天下”。然而,在思想和实践层面,两者对于利益的追求上,都以个人为中心,这点并无二致。   单纯的利己或利他都因其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而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为继。在自习室占座的例子中,如果两人都以自我利益做考量而不容他人有任何僭越,结果势必带来争斗和消耗,导致社会资源向较强的一方倾斜,而受损的一方则将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发起挑战和冲击,即得利益者唯恐权益的得而复失,被迫增添更多的个人或群体投入,这样的结果不仅导致人类陷入无常化的斗争状态难以自拔,同时实际付出的代价也要远远大于其获得的收益,这样入不敷出的状态注定不能长久维系。而假设两人都以满足对方的利益出发,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两人因为彼此谦让,无意掠美,结果不仅使自己学习的任务无法完成,还可能将座位这一有限的学习资源白白浪费。可见,双方的这种利他行为并不像常人估计的那般有助于分歧的解决,放眼整个社会,无限制的利他同样带来事务的延宕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是导致有限资源的废弛。另一方面,毫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在不能利他的环境中会破坏原有的秩序。例如,在公交车上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老年人的利他举动打破了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社会习惯,这样的行为恐怕不会得到旁人的夸奖反而徒增非议。此外,极端利他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自我牺牲以换取他人利益的情况,在社会和自然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放弃自身利益而为他人谋利,会危及自身的发展,而保护和谋求自身和本群体的发展是自然生物的本能之一。因此,单纯的、无限制的利他并不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在大众道德观教育上强行推广,恐怕能见成效。   互利互惠现象作为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中间状态,无论在动植物生态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有大量存在。在生物界,互利共生现象在很多物种间都有体现,如寄生蟹与海葵之间就存在这一关系:寄生蟹在捕食螺类之后,将身体钻入螺壳之中,海葵则寄生于螺壳上放出有毒物质为蟹保驾护航,而蟹则将其食物分与海葵共食。绕开人类道德思维对生物行为考量的局限,而置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去理解可知互利互惠在自然界维系其固有秩序,保障物种生存发展方面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意义。而言及人类社会,相对于利己和利他主义,互利型道德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在该道德模式下,社会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从而避免了利益分配的极端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事实上,社会中已成常识性的规则都是具有互利性质的。比如,在图书馆不能大声喧哗――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