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介词和连词修改.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介词和连词修改

第三讲 介词与连词 介词 汉语“介词”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马氏文通》。 介词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 使用的术语: a.介宾词组 b.介词结构 c.介宾短语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的词,进而表示连接部分的某种关系。 连词需掌握的内容 (一)分析所连接的前后成分。 (二)分析所连接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如何用现代汉语翻译。 “于”、“於”本是两个字,它们的上古音不同。 于:上古音匣母、鱼部,中古是云母; 於:上古音影母、鱼部,中古同上古。 甲骨文有“于”无“於”。金文“於”字一见,用为叹词。 《尚书》用“于”60次;“於”字12次。 《诗经》用“于”329次,“於”字50次。 《论语》用“于”8次,“於”字174次。 《孟子》用“于”34次,“於”字497次。 《韩非子》不用“于”字,“於”字1289次。 《左传》用“于”、“於”各2400次。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方面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 ②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 ④青取之于蓝。(《荀子·劝学》 2、“于是”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接后一句与前一句,或后一段与前一段,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于是”用法相同。 ①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李将军传》)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能力训练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子贡贤于仲尼。(《论语·述而》) 夫子固拙于用大也。(《庄子·逍遥游》) 一、“以”的动词用法 《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以”动词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2、意为“认为”、“以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一》) 4、用在复句中,用来说明原因、目的 1)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公子列传》) 能力训练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吾以捕蛇独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等。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 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凶凶也辍行。(《荀子·天论》)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货殖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一、“与”的动词用法 《说文》:“与,赐与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 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说文》“與,黨與也。从舁从与。”共同抬起,与,给予。其本义应是“给与”、“授与”。 “与”作动词,意义很多,其基本意义是“给与”、“帮助”、“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 ①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③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