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译读后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唐诗三百首全译》小感“诗和远方”火了,且不去争论“苟且”与否的问题,其实随手翻拣身边的书,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本唐诗三百首,就像我在图书角拿的这本《唐诗三百首全译》。不用担心读不懂,注释和翻译都相当详尽,纵使没有翻译,其实简单翻阅几页也不难发现,不论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短小精炼的绝句,还是《长恨歌》那种洋洋洒洒的乐府长篇,即使不能背诵全篇,也总有一二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大概也没那么远。翻阅唐诗三百首,令我感想最多的是杜甫的一首小诗《月夜》,配和着书中的翻译可以好好想想它究竟好在哪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写于公元756年,正是唐代“安史之乱”发生的时期,这年六月,“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杜甫携着妻子儿女来到鄜州羌村避乱。七月,杜甫听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又从鄜州只身投奔灵武,想为平叛效力。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获,押送至长安。被困禁长安的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月夜》。在没有电话和视频的古代,身隔两地,沟通消息异常困难,望月怀思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这类诗词也绝不在少数,何以这首小诗有独特的韵味在其中呢。终究离不开写法与情感——言于彼却意在此的写作笔法不落窠臼,思念之情的真挚细腻让人为之动容。诗的开篇,杜甫跳过了自己思念妻子儿女的心情和自己所处凄清环境的描写,运笔一挥,直写鄜州闺中的情景。诗人自己的情感已无需赘述了,一心只有令自己记挂的妻子,她现在怎样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样清冷的月夜,妻子一定与自己一样,只能把无处排遣、诉说的思念与担忧,寄托在共同遥遥相望的这一轮明月上。杜甫孤身一人,不难理解,妻子还有儿女在身边,何至于也是“独看”呢,下一联又有了解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双儿女年纪尚幼,还不懂得担忧父亲的安危,还不理解母亲的苦楚,更不知道战争的凶险残酷,在大唐天下纷乱的危局之中,一家人阻隔两地,国家连同幼小孩子的命运都前途未卜,伤感之情不由得又递进了一层。随着辗转不安的思念愈发浓烈,紧接着,杜甫又对想象中的妻子做了更细腻的描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满是思念的妻子在窗前迟迟不肯离去,夜深露重,凝结的蒙蒙雾露打湿了妻子的鬓发,月光久久照在妻子白皙的手臂上,更显清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虚幌”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什么时候夫妻二人才能够团圆相见,相拥倚靠窗前的帷幔再看这皎皎的明月,让月光照干这两双泪眼。其实,身陷叛军的杜甫此时对妻子的情形完全无从知晓,只能对着清冷的月光把妻子的形象在脑海中一遍遍的勾勒,也正是在这无数次的勾勒之下,使诗人心中抽象的思念变为笔下具象可感的动态画面,借由这想象中的画面,杜甫可以全然不去描写自己的情感如何,别出心裁地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杜甫想象中的妻子又在想象着杜甫,从对方那里生发出了自己的感情,阻隔两地的两心思念由一轮明月串联起来。而读诗的人又透过杜甫的诗文,来想象这思念中的两个人,这多重想象在情感的编织下交叠在一起,好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一样在读诗人的面前放映,视觉挪移、时空交错,不可不谓之巧妙,让人读之有余味。由此我想到,诗是走近“真实”的一个好途径,就像这首《月夜》,想象是虚,情感是实,但情感的“实”却不因为诗文想象的“虚”而受到损害削弱,反而在虚实之间变得清晰可感起来,其实对读诗的人来说,诗人本人的形象也是如此。一说到杜甫的诗风,言必提“沉郁顿挫”,总让人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悲天悯人、心怀民生疾苦的诗句,杜甫的律诗更是向来以格律对仗的“法度严谨”被世人称道,这首《月夜》固然是拳拳报国之心的另一种体现,也仍然是一首章法紧密的五言律诗,但同时却又并没有被国家情怀和格律束缚,语句平实明了,感情真挚,对妻子和一双小儿女的怜爱思念之情格外细腻婉切。一首诗使杜甫在满心家国天下、郁郁不得志的沧桑形象之外平添了不少温情和亮色,杜甫不单单是历史或文学课本里平面的“诗圣”形象,立体多面、有血有肉,一个活生生真实的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与今人的情感并无二致,虽已愈千年却也恍若身边熟识之人。这种接近真实的感觉我在读一个不是诗词人的诗词时也产生过这种感受,岳飞写过一首《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虽然常以儒将的形象示人,就连戏曲中岳元帅也多半是内穿铠甲外罩袍服的,可不论如何岳飞终是个武人,并且是杀伐征战一生,使肖勇善战的金人也无可奈何的大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勇武的将帅,在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偶有的一点闲暇里,不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地去放松,而是纵马驰上翠微亭(“特特”是对马蹄的拟声),披着满是尘土的征衣、骑着驰骋疆场的战马,却以一个文人的视角去观赏好山好水,并用诗加以记录,这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