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另一种读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念刘和珍君》另一种读法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一、历史的模糊背影      众所周知,人教社200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其文学性、人文性等话题。而在我看来,有一些细小的变化似乎更耐人寻味。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注意到,《记念刘和珍君》中对杨荫榆的评价除了类似《鲁迅全集》中对其定性的“依附北洋军阀,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等语言外,又加了一句“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这样一句话。仅此一句,即可见教材编写者的一大进步――还原历史的真实,让本已模糊的历史背影逐渐清晰。   杨荫榆的死有许多版本,但因抗争日本人的残暴行为而遇害则是不争的事实。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写道:“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苏雪林亦在《杨荫榆之死及其他》一文中写道:“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苏州危急时,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一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似乎很难理解,这位被鲁迅称为推行“寡妇主义”,如“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般的在女师大风潮中肆意压迫女学生的杨荫榆晚年竟保护了许多女孩子,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人性之光和民族气节。    然而,我也注意到即使是刚修订的2004年版的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仍保留传统注释,对陈西滢(陈源)的评价一字未易:“陈西滢在3月27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一篇评论‘三一八’惨案的《闲话》,污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杀人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入去死地的嫌疑’。”我找来了1926年3月27日发表在(现在评论)上的这篇(闲话),读罢几过,有些不安:陈西滢确实在文中提到了注释中引用的一些词语,但如果结合具体语境看,注释的理解和原意显然是有一些??离的。我们不妨举例来看。陈在原文中讲:“这次死伤者中,妇女小孩占了一部分。一可是对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们不能不希望他们以后不再参加任何运动。……对理性没有充分发展的幼童,勉强灌输种种的武断的政治或宗教的信条,在我看来,已经当得起虐待的名字,何况他们去参加他们还莫名其妙的运动,甚而像这次一样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的苦!他们还没有审判力,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意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以上引述的原文来看,课本注释中“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的主体界定为“爱国学生”显然是不对的,陈西滢原文所指是“小孩”“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幼童”。更为重要的是注释摘取的词语只是《闲话》后半部分的内容,而在前半部分陈西滢对“三一八”惨案是有明确评价的:“三月十八日血案的真相已经很明了的了。在民众方面,那天参加的人都完全为了对外,并不是一党一系的运动。据我们所调查,那天死伤者之中,许多人非但没有党籍,并且是平常不轻易到民众大会的。群众到执政府,也不过是和平的请愿。他们最激烈的行动,不过是叫几声口号。政府通电所说的‘暴徒数百人手执枪棍’和‘并有抛掷炸弹,泼灌火油等举动’完全是凭空捏造,希图诬赖卸责的话。”“这主谋的是谁?下令的是谁?他们都负有杀人的罪,一个都不能轻易放过。我们希望特别法庭即日成立,彻底的调查案情,严正的执行罪犯应得的惩罚。”以上持论可以说是相当“公允”的了。   但是注释上为什么说他是“污蔑”,说他“把杀人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呢?鲁迅又为何将其称为“流言家”,将其言论称为“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西滢自身的原因。他的那篇(闲话)总共有1800多字,针对当局的文字不过700字,而“劝告”性的文字却有1000余字,虽有“关于以上的问题(指惩办凶手,笔者注),本刊自有专文,用不着我来说外行话”的转语,但毕竟给人的印象是重在“劝”,而不是“刺”。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有些书生之见、不合时宜的,客观上衰减了文章的批判力。第二个原因说起来要复杂一些。我查阅了有关史料,发现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前,围绕着女师大风潮,从1925年5月,鲁迅和陈西滢之间便开始了频繁的笔战。1925年5月27日,由鲁迅执笔在《京报》上发表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对杨荫榆开除学生自治会六位职员表示不满。而陈西滢则在三天后即1925年5月30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闲话(粉刷毛厕)》的文章,认为“宣言”未免过于偏袒一方,不大平允。文末落语极重:“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自然还是不信,我们平素所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鲁迅第三天即1925年6月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