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通胀分析.docVIP

全球视角下通胀分析.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视角下通胀分析

全球视角下的通胀分析   全球通胀概览      在经历了20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期之后,全球通胀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稳步攀升,呈现所有经济体上行之势。美国CPI在2008年4月达到了4%,欧洲则超过了3%,日本超过了1%。发展中国家通胀也在加速,2000年到2008年间,亚洲CPI从小于3%到提高到6%,拉美从4.1%提高到5.7%。新兴经济体2008年5月整体通胀水平达到了6.3%。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导火索。在美国,国内能源价格在一年中提高了15%,而食品与饮料价格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在欧洲,能源价格通胀超过了10.5%,食品价格上升了6%,而能源价格占到了美国与欧洲CPI的将近1/3。   在以往,货币政策往往更多地关注核心通胀,原因在于包括了食品与原油价格的整体通胀更多的是反映了物价的短期波动。但是,由于目前大宗价格的持续上涨,强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考察整体通胀可以更好预测未来一年期内的通胀水平。而从这个角度看,全球通胀上升之势将保持。原因之一,在于能源与食品价格的不断提高,占到CPI的大部分。这种趋势目前还没有减弱的迹象。原因之二,由于商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的传导机制,核心通胀率也在加速。   全球通胀的波动性在加大,也与大宗价格的波动性密切相关。波动性加大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大宗价格的波动率在1992年10月为1.95;到2002年10月为4.3;到2007年10月为11;到2008年5月为18.5,波动性呈现加速上行之势。与此同时,各国CPI的波动性也在不断提高,例如德国,2002年10月为0.2;2007年10月为0.72;2008年5月达到0.9。但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波动率更小,可能与其为大宗能源与粮食的出口国有关。   持续的时间在由短变长。滞后的相关系数全球平均在2000年为0.6%;到2006年为0.7%;到2008年加速为1.1%,说明通胀持续效应在加强。通胀持续的时间长,意味着面对冲击,稳定当前的通胀水平将需要付出更多的产出成本,但持续期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      通胀回归的背后      探求本轮通胀的原因不妨分析前期低通胀的推动因素。经济发达程度高低差异,低通胀的原因也不同。发达经济体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工资水平的稳??,发展中国家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相应地降低了要素成本与国内的需求。国际贸易将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结合在一起,依据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将其低廉的劳动力、原材料与资源以物化为低廉的初级产品或者半制成品向发达经济体输出,发达经济体依据其技术优势与科研创新能力完成工业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成为通缩的输出地,而发达经济体则是最后的完成者与享有者。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制度改进与技术的发展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技术角度观察,1995年到2000年之间,IT的兴起是推动因素,从2000年至2005年,IT技术在全社会的运用以及前期对IT技术的投资的滞后效应的发挥带动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飞升。               从制度方面看,一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经历了从兴起到成熟的阶段,因其规模经济效应、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度、组织效率,国际化的信息流动带来的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跨国要素配置的低成本,而成为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规模更大,资本密集程度高,技术先进,由此带来资本与劳动力更有效的结合。跨境的资源配置一方面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组织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与知识的国际化催生更多的创新思想,跨国公司作为知识与技术的传递的管道也有助于企业专有的无形资产的扩散。一个例子是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提高。二是劳动力与资本市场的弹性促进了新技术跨部门之间的流动与使用。企业层面与市场层面的弹性,竞争的压力、开放经济下要素流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组织具有足够的弹性,以便于采用新的技术,并通过对技术密集型的投资以提高效率。劳动市场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以便于资源进行再配置以应对有用的创新。经济必须有足够的竞争性,以便于一种新技术能够在市场的压力之下在不同的企业与产业之间进行转移。   工资水平的稳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知识经济中劳动在利润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20%的知识精英占有80%的新增收入。从1994年开始,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3%。美国从1997年至2001年,只有高收入者(占10%)以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的速度在增长工资,中低收入者实际工资没有增长。一些发达经济体在80年代起出现了工资水平在整个工业附加值中比重下降的局面,比如在日本,劳动成本的下降部分反映了名义收入的缓慢上升。与此同时,企业利润水平在不断提升。二是与通胀预期稳定有关,稳定的通胀预期降低了工资上调的压力。三是与全球竞争有关。中国、印度与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