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金融运行机制缺陷观察与思考.docVIP

涉农金融运行机制缺陷观察与思考.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涉农金融运行机制缺陷观察与思考

涉农金融运行机制缺陷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金融经营风险程度高、管理难度大、成因复杂,属于典型的“弱势金融”。当前作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涉农金融机构,表面上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层次分明,已形成了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涉农金融运行机制的缺陷与原因解析      总体上,当前农村金融机制缺陷表现比较突出,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定位上长期摇摆不定,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政策取向长期不够明朗,金融支持“三农”弱化。在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政策面上始终处于探索阶段,事实上导致农村金融要素和金融资源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呈反向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从乡镇的战略性退出,涉农金融机构在乡镇的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大幅度减少。从所调查的情况看,六年来,调查地第一产业平均增速达到了3.98%,同期涉农金融机构数量从2001年538个减至2006年的318个,下降40.9%。金融支持“三农”的功能不断弱化。六年间,农行直接投放农业的信贷资金不足3亿元,票据融资也很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能力有限,目前只对26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2亿元,扶农作用微弱,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信用社近年也有从农村市场退出的倾向,对农户贷款大幅减少,连续两年对农户贷款下降3.1%和1.1%。   追求低风险利润,涉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取向上具有内在冲动。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与银行经营的商业盈利性目标存在突出矛盾。在追求利润冲动下,资金由农村集中到城市,由各自的上级部门集中投向优势行业和产业中的大项目、大企业。涉农金融机构组织资金主要以上存形式向中心城市集中,来自乡镇以下大量金融资源集中到县及以上中心城市。据调查,2007年地乡镇以下金融机构向县域集中资金达75.3亿元,而调查地向省会城市集中资金也在70亿元左右,主要来自乡镇以下农村地区。   现行金融运行体制与信贷政策为涉农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了可能。现行存款集中上存,贷款集中审批的基本金融运行模式,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区流向非农产业区,金融空洞化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资金流失严重,致使乡镇以下信贷投入与存款贡献相比差距进一步扩大。6年间,调查地涉农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7.9亿元,年均增速为15.2%,其中来自乡镇以下存款增加59.2亿元,占涉农金融机构存款增加量的54.9%。同期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4.4亿元,年均增速为6.9%,低于存款增速8.3个百分点。其中,对乡镇以下贷款增加7.1亿元,年均增速为5.02%。金融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缺位”,城乡信贷结构失衡问题突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农村资本积累十分匮乏,投资增长缓慢。   相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农村企业承担了更高的融资成本,农村金融压抑更明显。调查显示,农村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利率执行水平感到偏高。所调查211户企业中,认为利率水平“偏高”的97户,占比46%。2005年以来与金融机构有过借贷关系的180家企业中,93家利率在7.5~9.6‰之间,占44.1%;87家利率在9.6~12‰之间,占41.2%。总体比较,相对于城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的贷款利率偏高。同时,农村企业从民间融资的利率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高,有内部集资的102家企业中,94家付息企业集资利率均比金融机构同期限贷款利率高。2007年从民间融资市场借款的78家企业中,41家借款利率在12‰以上,占52.6%;27家利率在12~15‰之间,占34.6%;10家利率在15‰以上,占12.8%,其中3家利率在18‰以上,占3.85%。   配套政策与措施不够到位,出于风险控制需要也导致涉农金融投入谨慎。农业经济始终伴随着自然、经营和市场三重风险的压力,而农业保险的综合配套政策至今还没有系统性出台,使农业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涉农企业、农户属于担保盲区,调查地有5家担保公司,但到位资金只有8910万元,无力覆盖农村。   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中尚存诸多后遗症。正是由于涉农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的复杂性,全国一盘棋式的改革往往掩盖了各地千差万别的矛盾,改革往往留有诸多后遗症。以农信社为例,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实现“四自”要求是其改革的主要目标,必然要求所有者到位,经营者受到监督,股权多样化。但目前实际情况是,很多农信社由于历史包袱重,所有者权益扣除股金后为负数,正在进行的“票据置换”改革方案是以2002年各地信用社年报反映的经营亏损额累加后,一半由人民银行的票据进行置换,一半由地方政府到位。由于农信社过去管理上的不规范,所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