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岛啤酒百年品牌新活力
青岛啤酒百年品牌的新活力
在我国的啤酒行业,有一家百年老号,有着自身的文化和上百年的传承,不仅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积淀,这就是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于一百多年前由德国人创建,经历过日本人统治,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经营。一百年的变迁,使得青啤从生产、质量、销售、口感、文化等方面有了提升、回归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在这变化和传承的过程中,新中国的青啤人,为青啤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使这个丰年品牌的积淀更加厚重,产品更耐人品味。正如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百年华诞时,青啤人用数字100做了一个纪念雕塑,把“1”放在上面像个箭头一样,预示着新的100年还要再发展,而“00”表示的是新百年的青啤归零,从此100岁的青啤又变回到了1岁,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所以,青岛啤酒把计划经济下的青啤看做是结束了使命,一个市场型的青啤正在诞生。
青啤:新中国的自强标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但西方国家对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实施了全面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1950年,美国商务部宣布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甚至禁止美国船只开往中国。被誉为“啤酒之魂”的啤酒花,是酿造啤酒的的关键原料,而这些原料从青岛啤酒创建那天起,就一直依赖进口。经济封锁和禁运,导致原料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青啤人决定自力更生应对困难,在青岛崂山区李村试种中国人自己的啤酒花。
在没有经验、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青啤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试种了32亩啤酒花。经过细心照料、辛勤管理,青啤人成功了,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种出来的啤酒花与欧洲、美洲土地上种出来的啤酒花相比,毫不逊色。青啤的这项创举,一举结束了啤酒花全部靠国外供应的历史。
在此之后,青岛啤酒在李村建立了700多亩的啤酒花种植基地,研究和种植的品种有“青岛大花”和“青岛小花”。后来他们发现,“青岛大花”的口味比“青岛小花”更香、更醇正。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青岛啤酒种的啤酒花进入盛产期,每年能收获38吨干花。青啤的啤酒花,成为保证其产品品质纯正的基因之??。李村,也由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啤酒花原产地,直到现在,全国用的啤酒花中,有九成是“青岛大花”。
青岛啤酒在拥有了醇正的口感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啤酒品牌登陆香港。可由于建国不久,受国外经济封锁和多年战乱影响,国内的工业企业都处在工艺比较落后的水平,一些外国人便借此嘲讽中国人造不出好啤酒,刚刚抵达香港的青岛啤酒,也被扣上了这样的帽子。在香港这个素有“世界名牌橱窗”之称的地方,青岛啤酒便遭遇到国际品牌的阻击,首当其冲的是著名荷兰啤酒品牌“三马头”。
一个非常被动的现实是,经过长时间运输后,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当时的青岛啤酒很快会出现絮状物沉淀,而“三马头”就不存在类似情况。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啤酒的质疑之声,青啤人立志要为“中国制造”正名。当时的青啤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都签下了“生死状”,提出“不提高啤酒质量,不杀回‘三马头’决不罢休”的口号。经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实验,麦香浓郁、口味醇正、保质期长的产品终于研制出来。公司迅速将新研制的产品运往香港,打败“三马头”,占领了香港市场。此举,大大提高了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些至今人们仍然记得的口号,反映了1964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一股学习高潮。1963年,打下雄厚基础的青岛啤酒在全国评酒会上荣获金奖,当时的轻工业部注意到,青岛啤酒不仅质量好,而且消耗低、成本低,于是在1964年的唐山会议上,提出“啤酒行业学青岛”的口号。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口号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但“啤酒行业学青岛”是个例外。时任轻工业部食品局局长杜子端指出,通过写实对青岛啤酒作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对全国啤酒厂作一次检阅,是集全国啤酒工业的大成,全国向青岛学习,就是提高全国啤酒工业的技术水平。《青岛啤酒操作法》就是在那时诞生的,现在已成为珍藏在青岛啤酒博物馆的一份珍贵记忆。这个工艺准则,后来不但在全国啤酒行业大范围推广,而且被定为行业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影响着中国啤酒工业。
青啤:计划经济中的阵痛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系中,青啤也成为 “国家的”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等,一切都被纳入到国家统一的计划体系之内。1967年,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财贸办发文,批准青岛啤酒出口啤酒的增产措施,使年产量从1.9万吨增至2.6万吨,产品主要用于出口。70年代初,青岛啤酒首次打入美国市场,到1978年,美国莫纳克公司成为青岛啤酒在美国的销售总代理,年销量达2万箱。为发展国家经济赚取了大量急需的外汇,极大地支持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