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航油悲剧幕后导演
中航油悲剧的幕后导演
悲剧性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注定,但从根本上来说,陈久霖甚至中航油总公司都只是悲剧的表演者,而不是悲剧导演者
2004年12月,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亏损5.54亿美元,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宣布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之一。
而具有讽刺性的是,中航油2003年还以其经营业绩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颁发的“第十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创新成果”一等奖;在以市场机制成熟,监管体系严格著称的新加坡证券市场,中航油也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显然,这并非是一独立偶然的事件,现在,是到了对中航油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的“走出去”战略进行全面反思的时候了。
诞生之时就已注定
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的上市,当时在上市前的路演中,最华丽的包装是:中国、贸易手臂和浦东三个充满垄断色彩的概念。
具体来讲,中国概念基因于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是中国航油市场的垄断者,而中航油则是总公司伸向海外的惟一贸易手臂。根据招股说明书的陈述,中航油的母公司在2000年3月即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包括参股企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公司在未来几年进口航油必须通过中航油,更进一步,2001年10月,为推动中航油上市,总公司又再次承诺决不撤销以往的进口安排。
以上两点加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垄断经营的预期,中航油在2000年进口航油达到160万吨,包揽了中航油总公司98%的订单和全国92%的航油进口市场份额。而相比较而言,中航油的经营能力等因素反而居于次要的地位。
以这种航油进口垄断为基础,中航油(新加坡)的运营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在1999和2000年的收入增长达到142.8%和132.5%,利润增长更是在2001年达到174.86%。
中航油推广的第三个概念“浦东”,主要是指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购买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供应公司33%的股份,同样体现了中航油所依托的垄断向国内市场的延伸。
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开始大规模到海外上市和融资来看,其目的主要在于筹资扩大生??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两个方面。中航油依赖的是垄断权,所以它的融资不具备强烈的生产投资动机,尤其是由于国际市场融资成本较高,更不可取。另一方面,中航油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仍以中航油总公司为其绝对控股人,事实上,作为仅以垄断经营权为经营基石的贸易企业,公司治理的监管机制反而会削弱公众对企业行政垄断预期。
由此可见,灾难的种子在这一开始就已经埋下。利用这种垄断承诺,中航油实现了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但这种融资却并非起因于本身生产能力的扩张或研发等投资的需要,而是用于获取资源,以便从事投机业务。而无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导致企业没有一个风险控制系统,这样灾难性的结果几乎是注定的。
谁是悲剧的导演者
在追究中航油事件的责任时,一大部分责任归到核心人物陈久霖的投机、专横性格,其余的责任归到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但从根本上来说,陈久霖甚至是中航油总公司都是个悲剧上演者,而不是悲剧导演者。
国内航油的垄断经营长久以来受到众多指责,但航油经营权的垄断并未包括完全的定价权限,航油价格仍然要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考航油成本来确定,具有相当的刚性和滞后期。
从中航油的运营来看,其高速成长期主要在1997-2001这一时期(见表1),这一时期国内航油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有研究表明中航油总公司的加价幅度在60%以上,而直接比较新加坡和国内的航油价格,能发现价格差在一倍左右,因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上市前的名称)便能够从总公司的采购授权中高速膨胀收益和利润,这一利润直接源于垄断权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而非创造的新价值。
在新加坡公司上市变为中航油后, 2001-2003这一时期,国内外石油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中航油仍保持22.8%的税前利润增长率,也因此被新加坡证券市场寄予厚望,并受到市场追捧。
但2004年国际原油市场风云变幻,油价节节攀升,国内刚性的政府定价机制根本无法跟上市场变化。虽然中航油总公司在国内市场采取顺价销售,但价格涨幅要弱于同期国际油价涨幅,甚至出现高买低卖的“价格倒挂”情形,这对单纯依靠航油进口垄断的中航油来说是灾难性的,依赖国内外油价差异形成利润变得非常困难,又不具备领先的技术、成本优势等市场核心竞争力要素,中航油维持在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已确立的绩优公司地位和形象力不从心。
在这种情势下,中航油要继续维持其利润之增长和形象,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投资方向,具备快速盈利能力的期货投机业务就成为中航油的优先选择方向,而中航油本身具有的国家信用担保和风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