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光辉历程及秋收起义在铜鼓.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党光辉历程及秋收起义在铜鼓

党的光辉历程及秋收起义在铜鼓   摘要:党的历史铭记着铜鼓与党的光辉历程、铜鼓与伟人毛泽东。1927年9月,伟人毛泽东在铜鼓化险后,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伟人毛泽东和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两万八千铜鼓英烈为中国革命所作出伟大贡献,将永远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秋收起义;铜鼓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3-02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八十九年的光辉历程,她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在铜鼓这块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伟人毛泽东曾在铜鼓化险,并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彭真同志指出:“秋收起义及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斗争历史,是创建工农红军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一、毛泽东选择在铜鼓发动秋收起义   1.毛泽东排埠月形湾脱险记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的张家坊召开军事会议后,便由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护送,直奔铜鼓县城。然而,就在他们由浏阳进入江西铜鼓,到达边界的一个小山村时,被一伙团防队员抓住并扣留。当然,敌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只作为一般嫌疑分子押往铜鼓县城。当走到铜鼓一个叫排埠的月形湾小山村时,毛泽东急中生智,从衣袋里拿出四块银元,对他身边的团防队员说:“老总,我是一个小生意人,这里有点小意思给兄弟打点酒喝。”那团防队员见到毛泽东手中的银元,就用眼睛示意毛泽东可以往旁边的山上跑。毛泽东明白了那团丁的意图,把银元往团丁手里一放,便拔腿往山上跑去。一直见毛泽东已跑进树林子了,那团丁才喊:“站住,往哪里跑?”并和两个团丁追了上去。毛泽东见山涧一个拐弯处有一条小水沟,便跳进水沟中,用茅草、灌木盖住自己,逃脱了敌人的追捕。后来,在打柴人陈久兴的帮助下来到了铜鼓,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于是月形湾就成为一块福地。毛泽东在这里“遇难呈祥、逢凶化???”,“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伟人从这里走向天安门,成为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2.毛泽东选择在铜鼓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夏秋之交,刚刚从“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血泊中爬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任务。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谢绝了瞿秋白要他去上海党中央工作的提议,慷慨激昂之中,他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决然地选择了组织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大历史使命。历史接受了毛泽东的选择,历史同样选择了这一代伟人。   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亲自组织的秋收起义拉开序幕,分驻萍(乡)修(水)铜(鼓)等地的革命武装,在当地纷纷出击,打土豪,除劣绅,捕捉反动派。就在这一天,这位中央特派员、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赶往他情有独钟的铜鼓途中,历经生平最大一次劫难――被一支搜捕工农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的团防军捕获又得以逃脱。这一晚,他夜宿铜鼓排埠月形湾。排埠,为湘赣边境重镇,位于铜鼓县西南,南邻万载,西接浏阳,距县城18公里,是赣西去湖南的交通要塞,世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终于赐给了铜鼓这样一次机遇。看似偶然,实为必然。毛泽东相中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土地,作为他革命军事生涯的开端,自然有军事上和战略上的考虑,但更多的是,毛泽东欣赏铜鼓的“有准备”。“三军并进居其中”,这是兵家常识。根据当时部署,起义时一团在修水,三团在铜鼓,二团在萍乡三地同时发动,铜鼓居其中,作为起义的主要组织者,领其中军,自为必然。在战略位置上,铜鼓扼湘鄂赣要塞,东,直接南昌;北,虎窥武汉;西,也就是当时起义意欲取之的目标长沙;而南面,正是后来这位伟人去当“山大王”的地方――罗霄山脉中段。当时这种军事形势和铜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疑是吸引毛泽东的一个极有分量的砝码。此其一。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铜鼓尚有相当基础”。 1925年,这里就成立了共产党的支部组织,至1927年6月,中共铜鼓县委在当时一片白色恐怖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帜,有组织的工运、农运如火如荼,遍及全县1 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起义部队第三团主力的原浏阳工农义勇队,在未能赶上“八一”南昌起义而滞留铜鼓期间的一个来月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得以存在和发展。9月10日,毛泽东在铜鼓县城西侧的肖家祠主持召开了第三团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了这个团在起义中的行动计划和进军路线。次日,天刚破晓,驻守在铜鼓的第三团起义军将士,分别从肖家祠、武曲宫、蓝家祠、奎光书院等驻地汇集到铜鼓定江大沙洲,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猎猎军旗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