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胚胎癌1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胸腺胚胎癌1例

胸腺胚胎癌1例 作者:刘文瑾 单位: 【关键词】 胸腺胚胎癌 临床资料:男性,14岁,右侧前胸疼痛2个月,加重2周。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DR胸片:正位显示右上纵隔增宽,可见突出软组织影,密度均匀,外缘呈弧形,右侧肺门增大(图1)。侧位显示前上纵隔5.8times;3.8cm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整(图2)。拟诊:前上纵隔占位。 CT表现(图3):前上纵隔见不规则肿块,大小6.5times;5.7cm,平扫密度欠均匀,CT值18.41~32.76HU,增强后CT值37.19~78.2HU,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未见钙化,肿块右侧边缘不规则,左侧边缘光整,后缘向血管间隙内侵袭性生长,与邻近大血管分界不清,相互间脂肪间隙消失,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受压向后移位,右侧胸腔背侧见弧形液体影。拟诊:侵袭性胸腺瘤,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手术:前纵隔8.0cmtimes;7.0cm肿块,质地硬,侵犯右侧纵隔胸膜,紧贴左右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汇合处。 巨检:不规则肿块11.0cmtimes;9.0cmtimes;5.0cm,重160g,表面粗糙呈分叶状,切面呈淡黄色,质硬,分叶,外附少量胸腺组织8.0cmtimes;2.0cmtimes;1.0cm。 镜检:胸腺胚胎癌伴大量坏死,部分细胞变性,上腔静脉后淋巴结和主动脉弓上淋巴结未见转移。 免疫组化:CK(+),CEA(+),PACP(-),CD5(-),CD10(-),CD30(-),HCG(-),AFP(plusmn;)。 讨论:胸腺为一中枢性淋巴器官,位于前纵隔胸骨柄后心包膜近血管的上方。胸腺瘤是指来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是常见的原发性前纵隔肿瘤,占胸腺源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80%~90%,其组织成分包括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和混合型。非胸腺瘤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变发病率低,包括胸腺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瘤、生殖细胞瘤、脂肪瘤、囊肿和炎性假瘤等。其中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畸胎瘤、卵黄囊瘤、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除良性畸胎瘤外,其他类型生殖细胞瘤均为恶性肿瘤(包括恶性畸胎瘤),大约占10%[1]。 生殖细胞大多沿中线分布,自颅脑、纵隔、后腹膜至骶尾均可发生,因胸腺下降后位于中线,原始生殖细胞到达胸腺组织,甚至进入胸腺内,成为纵隔或胸腺生殖细胞来源,两者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无法区别,病理上如果肿瘤包膜内可见胸腺,则为胸腺生殖细胞瘤[2]。 生殖细胞瘤罕见,影像表现相似,均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CT检查部分有特征性,可提示诊断。但确诊须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恶性生殖细胞性肿瘤中的胚胎癌极为少见。在CT图像上表现为以软组织为主的、边界模糊不规则的,伴有邻近脏器侵犯的肿块。除了恶性畸胎瘤中有钙化和脂肪成分外,单纯根据CT表现对恶性生殖细胞性肿瘤做出特异性诊断有一定难度。临床生化检查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AFP升高提示卵黄囊瘤;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升高考虑绒毛膜上皮癌。 与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侵袭性胸腺瘤表现为肿块向中线两侧生长,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侵犯并推移邻近结构,肿块较大时,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区,增强以后更加明显。生殖细胞性肿瘤表现与其相似,鉴别诊断比较困难。但大多数生殖细胞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其伴随的极不规则的坏死不同于侵袭性胸腺瘤浸润所致的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坏死区[3];另外,大多生殖细胞瘤在16~40岁发病,而胸腺瘤20岁以下很少见[4]。在鉴别诊断困难时,最终仍需要病理证实。 【参考文献】 1. Merten DF. Diagnostic imaging of mediatinal mass in children. AJR,1992,158(3):825p2. 王泰龄,主编. 胸腺肿瘤.病理学(下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p3. 张玉珍,刘明,周莺,等. 儿童胸腺区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6):508-511p4. 潘纪戌,张国桢,蔡祖龙,主编. 胸部CT鉴别诊断学.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06-311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