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第一章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庄美连 第一章 中国新闻法的 历史发展过程 第一节 旧中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封建社会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1、鸦片战争以前新闻法的历史 “言禁”制度 “书禁”制度 “报禁”制度 2、鸦片战争以后新闻法的历史 康、梁变法 1898年7月26日,光绪皇帝就请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的奏折发布上谕 清末报律颁行 清末报律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言论出版自由 报刊的创办管理:批准制→注册登记制 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事先审查制→存查制 确立了更正制度和规定了报刊的禁载事项 二、中华民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报纸条例》:先开明后苛刻 2、国民党统治时期 新闻统制:以“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控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中国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一、1949年——80年代 言出法随 二、80年代——90年代 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三、90年代——至今 市场化运作加强 第三节 新闻侵权四大类型 一、普通老百姓告大报 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 第一起新闻工作者因新闻作品诽谤他人而被判处刑罚的案件 二、名人告小报 李谷一诉南阳《声屏周报》社、汤生午报道文章侵害名誉权 三、工商法人告媒体 驻马店制药厂诉《辽沈晚报》社等侵害名誉权案 四、官方机构及官方人员告媒体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诉《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名誉侵权案 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经济: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 思想:出现新闻自由理论 政治: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实质:维护新闻自由体制 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法经》 《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杂律》:狡禁:有关盗窃符玺及议论国家法令的罪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思想与言论归罪。 原因 文革之后,痛定思痛,依法保护名誉权成了被害者第一选择。 新闻机构对以往的作风没有很好地改正,动不动施加行政命令,漠视个人名誉权利时有发生。 案例: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 1985年1月20日,自诉人杜融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起诉,指控被告人沈涯夫、牟春霖利用写文章对他进行诽谤,要求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要求赔偿因被告人的诽谤行为使其遭受的经济损失。 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公开审理,查明:被告人沈涯夫、牟春霖合作撰写了《二十年“疯女”之谜》(以下简称“谜”文)一文,刊载在1983年第1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上。“谜”文以“仅将调查经过公布于众”的口吻,披露:杜融(“谜”文中化名屠勇)为了达到从武汉市调到上海市的目的,采取毒打等手段,逼妻子狄振智(“谜”文中化名田珍珠)装疯,并于1961年2月、1962年3月两次将狄振智送进精神病医院。 杜融调到上海后,因私生活露出马脚,害怕妻子揭发,于1973年3月第三次强行将狄振智送进精神病医院,致使狄振智戴着“疯女"的帽子,生活了20年。“谜”文呼吁:让狄振智那样的当事人从不解之谜中解放出来,让那些该受到法律制裁的人不能再逍遥法外。 “谜”文发表之后,造成恶劣影响,全国各地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纷纷投书《民主与法制》杂志,谴责杜融,并强烈要求给予法律制裁。之后,沈涯夫、牟春霖又撰写了《“疯女”之谜的悬念……》,连同“谜”文,同时在辽宁《妇女》杂志1983年第12期上发表,继续对杜融进行诽谤,致使杜融的人格、名誉遭受严重损害,无法正常工作,经济上也遭受一定损失。杜融的女儿亦因此遭到非议。 最后经法院确认:被告人沈涯夫、牟春霖不顾狄振智有精神病史的事实,违反要否定精神病的诊断结论必须要作司法医学鉴定的规定,拒不接受有关医生、同事、受害人住地部分群众、当事人单位组织、上级领导机关的忠告和规劝,故意捏造和散布足以损害自诉人杜融人格、名誉的虚构的事实,手段恶劣,情节严重,影响很坏,其行为已构成诽谤罪。 判决: 被告人沈涯夫犯诽谤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六个月;被告人牟春霖犯诽谤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并分别判处沈涯夫、牟春霖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杜融的经济损失。 启示 新闻机构、记者应自律 报道对象可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原因 改革开放后,全国报纸种数激增 大部分媒体的企业化经营道路,擅打“名人牌” 案例:李谷一诉南阳《声屏周报》社、汤生午报道文章侵害名誉权 在1991年1月16日的南阳《声屏周报》第一版上,刊登了该报记者汤生午撰写的采访报道文章,该文写道:“一个让亿万听众揪心的传言,从去年10月份起,在全国广泛流传。传言的内容既震撼人又带有特殊色彩,那就是韦唯得了艾滋病。”“记者在这

文档评论(0)

mkt3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