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内导读艺术初探(崔静).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内导读艺术初探(崔静)

课内导读艺术初探 陕西省宁强县铁锁关中学 崔静 内容摘要:近期,我有幸拜读了钱梦龙先生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一书,既深深的折服于钱老对自己挚爱事业的痴情、虔诚的人格魅力,又非常钦佩钱老终其一生所创立“导读艺术”(全称为“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基本式”为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大胆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感悟颇多。“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 “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一、在导读中引领学生探究文本。 1、巧选“讲点” 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到:语文老师不是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在这段朴实无华的话语中,让我明白了一点,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教学作用(引导作用),那就是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就“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给学生“指点一下”,这种“指点”,只要三言两语,这就是我们一节课中“讲点”。必须要言不烦、富于启发性,目的仅仅在于“使学生开窍”——开窍者,学生自悟自得也。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善于抓住“讲点”,适时、适量、适当地作讲解,讲重点,讲难点,点到为止,避免过犹不及的毛病。 2、艺设“导点”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同样的引导,有的教师讲解时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有的教师讲起来却索然无味。可见“讲”需要技巧,“导”需要艺术。 比如,我在执教《热爱生命》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六个日夜对于常态的生活而言,只能算是白驹过隙而已,但对于被惟一的同伴抛弃了的美国西部淘金者来说,在那时、那地,每一分每一秒却是人世间最漫长的煎熬和摧残。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在广袤的荒野里,已经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在地上爬。没有食物,没有音讯,有的只是漫天的风雪和一条时刻尾随着他的病狼,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是什么使这一个个奇迹出现?是对生的信念,对生的毅力,对生命的热爱,让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成为光彩照人的英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去认识这样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吧!”这样的导入紧紧围绕着英雄的传奇色彩,制造悬念,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学习,这样的导入学生怎么会不被吸引呢? 二、在探究中促进学生发展 1、优化探究的思路 根据认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认识特征主要表现为认识内容的“浓缩性”和认识过程的变通性,即人类经过漫长的认识过程而获得的真理,学生往往只需一节课甚至更短的时间便可获得;而学生的认识过程也不一定完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这就决定了学生阅读心理因素的组成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然而,学生的认识无论怎样浓缩、怎样变通,总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点。语文学科(这里主要指阅读教学)的认识对象(被选作教材的文章和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决定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就是“读”这些文章。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自己独特的经历、感受、收获别人没有的快乐。 2、提炼探究的问题 课堂40分钟时间是那么短暂,如果无法优化探究内容,必定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课堂的出现。语文阅读中的探究必须有别于其他它学科,要坚持姓“语”,要与文本紧密联系。探究的点要抓准,探究的目的才会明确,探究的训练才会取得实效。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中讲经纬差异时,竟然用大半节课的时间去讲了地理学上的经度纬度知识。这样的探究无疑是远离文本本意,毫无价值的。即使个别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教师也可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后去探究,而非在课堂上。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过,“讲读式”语文教学的缺陷,倒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些或少些,而在于忽视了学生“读”的实践,因此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过程,其认识能力也就无法发展。我们不能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研究,一定要优化我们课堂探究的问题。好事也别走过了头。例如,一位优秀教师在从教《羚羊木雕》一课时,他就从学生所提出的众多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