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
第七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概 述 供热调节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公式 热水供暖系统集中供热调节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初调节 供热调节(运行调节) 一、初调节 1.定义 在系统投入运行初期进行的调节,称为初调节。 为什么要进行初调节? 在供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设计、安装),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很难与设计流量相符,即靠近热源的用户流量过大,远离热源的用户流量过小。 2.初调节的目的 就是在供热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之前,把各用户的实际流量调整到与设计流量基本相符。 主要是解决:热力工况的水平失调(流量分配不均,冷热不均)。 3.调节方式 在各热用户入口处,用流量调节装置进行调节,如手动流量调节阀、平衡阀、调配阀及流量孔板等。 一次性调节 二、供热调节(运行调节) 1.定义 在供热过程中,对热水供热系统进行的运行调节,称为供热调节。 为什么要进行供热调节? 初调节只能解决各热用户平均室温的均匀性问题,但不能保证各热用户室温在整个供暖期都能满足设计室温要求。 Q1--建筑物耗热量(热负荷) 随tw↑tn↑;G↑tn↑;tg↑tn↑;Q1↑tn↓。 2.供热调节的依据 供暖热负荷是集中供热系统最主要热负荷,甚至是唯一热负荷,因此,通常把Qn=f(tw)作为供热调节的依据。 3.供热调节的目的 使供暖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散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以防止出现室温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供热调节主要是解决:供热质量和供热经济性。 经常性调节 4.集中供热调节的方法 ⑴质调节: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 ⑵量调节:改变网路的循环水量 ⑶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把供暖期按室外温度分成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流量不变,并改变网路供水温度。 ⑷质量--流量调节:根据供暖系统热负荷的变化,同时调节循环水量和供回水温度。 ⑸间歇调节:改变每天的供暖小时数 ⑹热量调节:热量计量调节 第二节 供热调节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公式 供暖调节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稳定的供暖房间室内计算温度tn 。 一、设计条件下的热平衡方程式 1.在 下,建筑物供热设计热负荷 2.在 下,散热器向室内的散热量 由于散热器属于自然对流放热,则 所以 3.在 下,室外热水网路供给供暖热用户的供热量 4.热水网路在稳定运行工况下,若忽略网路沿途热损失,可认为 二、实际运行中的热平衡方程式 在保证室内计算温度tn条件下,可列出对任一室外温度tw与上述相对应的热平衡方程式,即 三、相对流量比与相对热负荷比 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引入相对热负荷比和相对流量比的概念。 相对热负荷比(实际热负荷与设计热负荷之比) : 相对流量比(实际流量与设计流量之比) : 四、供暖系统供热调节基本公式 假如供暖热负荷与室内外温差的变化成正比(即 ),则 实际上q是一个变数,q=f(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取 ,是为简化问题。 综合上述公式,可得 此式即为供暖系统供热调节的基本方程式。 式中分母的数值,均为设计工况下的已知参数。在某一tw下,要保持tn不变,则涉及三个联立方程,四个未知数 ,因此,需引入一个条件才能求解。 所谓引进条件,就是选择调节方法。可能选择的主要调节方法有: ⑴改变网路供水温度(质调节), ⑵改变网路流量(量调节), ⑶分段流量的质调(质量-流量调节),每段的 ⑷每天供暖小时数 (间歇调节) , , 第三节 热水供暖系统集中供热调节方法 质调节 量调节 分阶段改变流量质调节 质量--流量优化调节 间歇调节 热量调节法 一、质调节 1.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的热水供暖系统 将补充条件 =1代入供暖调节基本方程式,可得 ③+④: ④-③: 式中 --用户散热器设计平均温差; --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差。 由此可绘制水温质调节曲线。 如图7-2中的曲线1和曲线3。 2.带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的热水供暖系统 喷射器或混合水泵 ⑴供暖用户供、回水温度 ⑵网路供、回水温度 ①任一工况的混合比: ②根据在设计工况下的 流量平衡和热平衡方程式 可得设计工况的混合比: 在用户阻力系数S不变的情况下, ,由此可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铁路局招聘考试《铁路基础知识》100题及答案.docx
- 《QSY1237-2009-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pdf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实验题】(试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docx VIP
- 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双赢.docx VIP
- 技术标书技术方案(完整资料).pdf VIP
-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pdf VIP
- DB21_T 1565-201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 夏季防暑降温施工方案_夏季防暑降温施工方案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方案.pdf VIP
- 危重症患者口渴的护理PPT.pptx
-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