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采油工程_第1章 节 第二节 气液两相管流基本概念及基本方程 西南石油采油工程课件.ppt

采油工程_第1章 节 第二节 气液两相管流基本概念及基本方程 西南石油采油工程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油工程_第1章 节 第二节 气液两相管流基本概念及基本方程 西南石油采油工程课件.ppt

第二节 气液两相管流基本概念及基本方程 一、 多相垂直管流物性变化规律 Pt > Pb, 单相垂直管流 Pwf>PbPt ,多相垂直管流 1、气体体积流量qG 从压力等于Pb点起出现小气泡,越往上流,压力越低,气体体积膨胀,新气体析出,qG不断增加。;2、液体的体积流量qL 随流体上升,压力低于Pb以后,气体 析出,qL略有下降,与qG的增加相比基本不变。 3、总混气液的体积流量: qm=qL+qG 4、混气液流速 Vm=qm/A=(qL+qG)/A (1-54) A不变, Vm的变化与qm的变化一致。;5、混气液密度 ρm= wm/qm , wm—质量流量 质量守恒, wm不变, qm随流体上升而增 加,ρm随流体上升而下降。;6、压力分布 (1). 液柱垂压 Pm=Hρmg 压力梯度: Pm/H=ρm g 由于ρm随位置而变化,故液柱压力梯度也随位置而变化。; Vm随着位置而变化,越向上越大,ρm越向上越小,而速度是平方项,故摩阻梯度随速度而显著变化。;则混气液密度:;持气率:;vS = vG -vL ;(1-50) ;(1-55) ;(1-48) ;则:; 密度所引起的压力变化是油气流动时不可避免的压力损耗,叫有效损耗。 式中第二项是滑脱引起 的密度增量,它所引起的压 力变化叫滑脱损失。;1、垂直管气液两相流流型 纯液流: 从井底到井筒压力等于Pb的点之间。无气相,管内流动的是均质液体,叫纯液流,流体密度最大,压力梯度最大,压力分布曲线为直线。 ;泡 流:管内从压力等于Pb 起,有气体析出,呈现泡状,分散在液相中。随着油流上升,压力下降, 气泡渐渐膨胀,这时液相是连续相,气相是分散相。这时,气体的体积流量仍较小。总流量不大,流速较低,摩阻小,密度比纯液流低,但滑脱损失较大,压降分布曲线呈上凹型。;段塞流: 随混气液上升,压力下降,小气泡膨胀成大气泡。当气泡断面几乎与油管直径相当时,井筒内形成一段气,一段液的流动结构。气段外有液膜,液相仍是连续相,气相是分散相。气体体积流量较泡流大,摩阻较泡流大,密度较小,滑脱较小。气段膨胀时顶着液段上升,举油效果好,总的压力损失最小。;过渡流:气体体积膨胀,气段增长,液段被突破,气段与上部气段相连形成中心是气、外环为液膜的流态。液体靠中心气??的摩擦携带作用向上运移。液相从连续相过渡到分散相,气相从分散相过渡到连续相。这时体积流量较大,密度小。压降以重力为主过渡为以摩阻为主。总压降比段塞流大,压降曲线呈上凸型。;雾流: 气体体积流量越来越大,管壁的油膜越来越少,液相主要以雾状分散到气相中。气为连续相,液为分散相。这时密度很小,但流速很大,压降主要消耗在摩阻上。;H;2、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间歇流:见图1—20 段塞流:包括大液体段塞流与几乎充满管子的高速气泡的交替流。 塞流:大气泡沿管子顶部流动,而管子下部为液流。 ;分散流:见图1—20 泡流:大气泡集中在管子的上半部。 环雾流:气流量高、液流量低,气流中夹带液滴。 倾斜管的两相流流型不同于垂直管或水平管,它与管斜角有关。;四、气液两相管流压力梯 度方程及求解步骤 1.压力梯度方程 沿程压降=位能增量+沿程摩阻+动能增量;单相流 :;2. 压力梯度方程求解步骤 (1)以井口或井底为起点(由已知压力的位置定) (2)选择一个计算区间长度:ΔH一般取50~100m (3)假设这一区间的压降值ΔP(由经验定) (4)计算出区间的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Pav,Tav (5)确定Pav和Tav下的物性参数 (6)判断流态,计算不同流态下的混合流体密度、摩阻系数;(7)计算dp/dh和ΔP′(ΔP′= dp/dh×ΔH) (8) 比较ΔP?与ΔP,若相差超过允许值,以ΔP?代入。 (9)重复第4步到第8步 也可以选择假设压降值ΔP,来计算区间ΔH, 比较ΔH与ΔH的方法。;一、发展历史 1952年,Poettmann和 Carpenter根据能量方程提出摩擦损失系数法。 (1)忽略了动能项; (2)不划分流态; (3)计算混合物密度时未考虑滑脱; (4)由f?—Dv?相关曲线计算f?。 ; 1961年,M.R.Tek 引入两相雷诺数和气、液质量比K,考虑了流体粘度和K的影响。 Orkiszewski经对比研究发现: Griffith和Wallis及Duns和Ros方法在低流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