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城》评课稿
听王小芳老师的《长城》有感
樊青苗
前年冬天,在东关南街小学,有幸听到王老师讲《老人与海鸥》,扎实细腻的语言训练,激情四射的课堂语言,使我深受感染;今年秋天,又有幸和王老师在一个学校共教四年级语文,她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执着和认真,更让我倍受感动。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王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王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王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王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王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后我想说,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能够在工作上遇到一个王老师这样的工作伙伴、良师益友,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处处以这样的老师为榜样,抓住一起工作的大好时机,共同学习研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