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Word版含答案.docxVIP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Word版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学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Word版含答案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天策上将”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为此,唐高祖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2.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二、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2.具体措施(1)完善中央官制:贞观年间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2)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对《隋律》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对处死刑极为慎重。(3)发展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4)完善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概念辨析] “贞观之治”是指唐代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精讲]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2)表现:①选贤任能,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唐律》等。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促进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⑤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的为政作风(1)知人善任:唐太宗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这对于制定和贯彻贞观新政、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2)兼听纳谏:唐太宗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气氛。(3)转向“文治”: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后,不失时机地向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的“文治”转化。(4)博大开放:唐太宗允许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担任重要文武官职;批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西行取经归来的玄奘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2.开放的时代: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3.贞观后期唐太宗与贞观之初相比,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重点精讲] 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原因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知识图示主题一 “贞观之治”探究点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史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魏征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问题思考](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什么成就?(2)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提示 (1)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2)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影响:减少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探究点2 “贞观之治”的表现史料一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史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杜佑:《通典》卷七史料三 [问题思考](1)说一说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2)结合三则史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提示 (1)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2)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等。主题二 对唐太宗的认识探究点1 民族团结政策史料 贞观二年,突厥来骚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问题思考]想一想,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提示 回答本题,可赞同任何一种观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