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精行俭德 1.“精行俭德”一词出自唐代 HYPERLINK /view/29370.htm \t _blank 陆羽《 HYPERLINK /view/69079.htm \t _blank 茶经》。其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德之重要了。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 2.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论述了茶的功效时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其中“精行俭德”四字被看作是陆羽的自勉和对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用。“精行俭德”如何解释?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这似乎过于简单。最早是《周易·否·象传》中的记载:“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本意是时运不佳,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君子要约束、隐蔽自己的才华和力量,千万不要去追求荣华富贵。其中“俭”字也可解作收敛、约束,“德”字解作才华、力量,意为君子要约束、隐蔽自己的才华和力量避免危险。 3。精:陆羽用一个“精”字,说明有关 HYPERLINK / 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此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水、火、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用法,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 HYPERLINK / 饮茶的真香,唯有达到“九难”的精益求精才行。行: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活动,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陆羽是想说明一个品格高尚、坚守操行的茶人,其行茶事、 HYPERLINK / 品茶论道是非常合适的。俭:《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单非行为而已。陆羽将“俭”做为约束茶人行为的首要条件,以勤俭做为茶事的内涵,反对铺张浪费的茶事行为。《茶经.七之事》举例古代 HYPERLINK / 茶事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德:陆羽对茶人在茶事内外所有品性规范要求。具有君子性情的高尚品德的人,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 HYPERLINK / 茶人。在陆羽所做的诗中也可看出这种主张;“不羡黄金罍,不慕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积极入世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积极参予世务的致治家,他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游说于公卿大夫之间,栖栖惶惶;然而孔子尽管救世心切,却政绩平平,是一个失意的政治家。但孔子的救世热情从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同时代人的不理解而有丝毫的动摇,而是以更大的热情从事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事业。总之,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孔子的人生实践是济世救世的,孔子的教育是经世教育,孔子的全部学说,便是一种经世的学问。 ~、孔子的橄世实践。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僧礼频生,务利尚力,孔子称之为“无道”之世。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局势,有些人为了“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袱子》,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作了“无道则隐,的避世“贤者”,如伯夷、叔齐、老子等。孔子对于这些乱世中的隐者尽管抱有深深的同情,称他们为“贤者”,但对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是不赞成的。据《史记》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与南宫敬叔赴周考察礼乐,曾“问礼老子”,老子对他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从政);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隐居)。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仁民爱物   〖 HYPERLINK /view/125857.htm \t _blank 解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 HYPERLINK /view/4579.htm \t _blank 生物爱护。旧指 HYPERLINK /view/708525.htm \t _blank 官吏仁爱贤能。   〖出处〗《 HYPERLINK /view/6248077.htm \t _blank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有子概括孔子言仁的特点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孟子将仁的基点定义在:“亲亲,仁也”(〈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都是说明承自孔子的仁道思想是以孝道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