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doc

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巴中市巴州区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巴州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潜在危害的分析,结合巴州区实地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对策 水土流失 巴州区 巴州区地处四川东北部边缘,位于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2652.16km2,境内水文网系密集,属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据1999年10月卫片遥感技术调查界定,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1.54%,按各级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年均侵蚀量为607.7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巴州区经济的发展。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因素。 降雨集中、强度大、地表径流峰高量大。巴河上的大佛寺水文站多年资料显示,洪水期巴河水流含砂量为4.6kg/m3,冬春枯水期为0,相差极大,充分证明暴雨强度大小是巴州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气象资料记载,巴州区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3%,又特别是9月暴雨集中,而秋后粮食全部收割,耕地覆盖率底,处于烈日下的裸露表土突然受暴雨冲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坡度陡峻、地形破碎,岩性较弱、易于风化。构成山峰基岩是泥岩和砂岩,成不等厚互层,坡角一般在25度以下,但陡的坡角在30~70度之间,由于沟谷纵横,地形零星破碎,地面径流顺坡而下而与山坡形成立体侵蚀,增加了侵蚀面积和强度;巴州区泥岩面积为1151.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5%,形成了缓坡,而耕作带大多分布在缓坡,泥岩极易风化水蚀,在暴雨和重力作用下,极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 人口稠密,垦植率高。过去50年间,巴州区人口密度从原来的252人/km2增加到385人/km2,由于人口猛增,耕地资源相对锐减,我区的耕地由山底一直垦植到山顶。 耕作不当,重用轻养。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而投入没有相应增加,2005年巴州区年复种指数为238%,但是在培育地力、涵养土地方面却没能得到重视,使土壤肥分积累与消耗之间不平衡,造成了土壤向紧实化、板结化发展。 毁坏森林,植被减少。巴州区建国初有森林1025km2,森林覆盖率为40%,但到上世纪70年代下降到8%,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林地面积恢复到29.8%,但其中疏幼林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天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能力还十分脆弱。 基建占地,厂矿排废,忽视水保工作。随着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大,厂矿、企业在生产时,忽视生态平衡,开山取石,随意向河流倾倒弃土,而水保执法工作开展得较晚且力度不够,也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集中表现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业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失调,从而加大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度;淤积河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对流域及流域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肥力。 全区年流失表土607.7万吨,相当于损失40毫米厚度的耕地2.66万亩,若以亩产粮食500kg计算,年损失粮食1330万kg,相当于5.3万人一年的口粮;水土流失不仅侵蚀、搬运土壤的物理颗粒,而且带走土壤有机质及矿物养分,据土壤含肥测定计算,全区每年流失有机质9.8万吨,氮1.17吨、磷1.35万吨、钾1.8万吨,年损失化肥4.32万吨。 由于水、肥、土的流失,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在吸、保、供、调等方面的能力降低,氮、磷、钾比例失调,造成土壤薄、板、硬、或沙化,中底产田逐年增多。为了维持再生产,全区化肥用量以每年7.3%的速度递增,增加了生产投入,制约着全区经济的发展。 2、生态失调,旱洪灾害加剧。 巴州区森林资源几遭破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虽八十年代后恢复较快,但疏幼林多,分布不均,覆盖率低。又因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增长和工业发展,致使空气、水源污染严重,少数动物绝灭,加之人口剧增,耕地锐减,土层减薄,造成生态环境恶性大循环,其后果是旱洪灾害加剧,抗灾能力逐渐下降。 旱灾是全区第一大灾害,平均年旱1.8次,每年平均干旱58天,近几年来雨量逐年减少,降雨具有强度大,时间集中在7至9月,多发生在夜晚等特点。暴雨形成的山洪,峰高、量大、历时短、冲力大,造成水土的严重流失。区内恩阳河的洪水涨幅为10至25米,巴河洪水涨幅为10至23米。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山洪灾害频繁,沿河场镇和沿河冲积阶地常被水淹没,一些水利工程、粮食作物、道路、桥涵常被洪水淹没冲毁。 3、淤毁水利工程,诱发山地灾害 我区于1993年组织县、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区水利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在查定前的1990年,全区有水利工程11031处,查定后1994年为10557处,减少474处,减少蓄水3534万立方米,减少灌面11.78万亩。“三查三定”前后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三查三定”前后水利工程变化表 项目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