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双语.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双语

1. ·每一个病人体内都可分离出该病菌 ·该病毒可以在体外培养数代 ·培养数代的细菌课使实验动物感染相同疫病 ·被接种的动物体内可以分离到同样的疾病 2 主要为牛奶的一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质尽量少发生变化。也就是根据对耐高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方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广泛采用。利用高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高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巴氏灭菌法除牛奶之外,也可应用于发酵产品 比较项目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细胞大小 较小(1~10微米) 较大(10~100微米) 细胞结构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器只有一种,即核糖体;细胞核没有核膜(这是最主要的特点)、没有核仁、没有染色质(体),但有核物质,叫拟核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有染色质(体) 主要细胞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多为异养型、少数为自养型(包括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异化作用多为艳阳型、少数为需氧型。光合作用的部位不是叶绿体而是光合片层上;有氧呼吸的主要部位不是在线粒体而是在细胞膜上 同化作用有的是异养型、有的是自养型,异化作用有的为厌氧型、有的为需氧型。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有氧呼吸的主要部位是线粒体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多为分裂生殖)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遗传方面 遗传物质 DNA DNA DNA分布 拟核(控制主要性状);质粒(控制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 细胞核(控制细胞核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细胞质遗传) 基因结构 编码区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和外显子 编码区是不连续的、间隔的,有内含子和外显子 基因表达 转录产生的信使RNA不需要加工;转录和翻译通常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在转录未完成之前翻译便开始进行) 转录产生的信使RNA需要加工(将内含子转录出的部分切掉,将外显子转录出的部分拼接起来);转录和翻译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转录在翻译之前,转录在细胞核内、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 遵循遗传规律 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进化水平 低 高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 G+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成简单,四肽尾为L-Ala---D-Glu---L-Lys---D-Ala,并有肽桥; G-细胞壁薄,层次较多,化学成分复杂,四肽尾第三个氨基酸由m-DAP代替,且屋肽桥。 5 ·DAP-Ca帮助抗热,抗干旱,抗氧化 ·小的酸稳定DNA结合蛋白,起保护作用 ·皮层吸水作用保护其免受热和辐射损失 ·芽孢衣抗酶和化学物质 ·芽孢含有DNA修复酶 6 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 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先把在对数期生长的敏感细菌悬浮液与适量的噬菌体混合,通常噬菌体和细菌的混合比例为1:10,避免几个噬菌体同时侵染一个细菌细胞。经数分钟吸附后,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该噬菌体的抗血清,以中和尚未吸附的噬菌体。然后再用培养液进行高倍稀释,以免发生第二次吸附和感染。培养后定时取样,将含噬菌体的样品与敏感细菌混合,在平板上培养,计算噬菌斑数。结果可见,在吸附后的开始一段时间内(5~10min),噬菌斑数不见增加,说明噬菌体尚未完成复制和组装,这段时间称为噬菌体的潜伏期。紧接着在潜伏期后的一段时间(感染后20~30min),平板中的噬菌斑数突然直线上升,表示噬菌体已从寄主细胞中裂解释放出来,这段时间称为裂解期。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称为裂解量。当宿主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的效价达到最高点时称为平稳期。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