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外上市互联网公司存在问题
海外上市互联网公司存在问题
提要中国目前有较多的互联网公司已实现海外上市,但其稳定性、持续性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所有权性质、信息披露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对在境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海外上市;诚信;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世界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应运而生,中华、搜狐、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逐渐成为互联网市场中的佼佼者。由于国内融资政策的局限性和自身所存在的高风险性,1999~2000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赴美上市,但随着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国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也戛然而止,一直到2004年才又有多家公司选择在海外上市筹资。2010年当当网、优酷网等6家公司赴美IPO(首次公开发行),被称为“中国概念股IPO第四波浪潮”。2011年以免费提供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奇虎360也在纽交所上市。(图1)截止到2011年3月,中国目前实现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累计已达33家。但是,在这些网络股海外上市后,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受到了证券监管机构的调查以及处罚。这些公司是“水土不服”还是自身早就存在问题,这需要已经或者计划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进行反思。
问题之一:内资抑或外资
在新闻媒体上可以经常看到关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说法,可是这些公司到底有几家真正是中国公司,却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公司的主要经营收入来源和客户资源却不是来自母国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互联网公司,例如百度、新浪、网易、搜狐,因为中国的资本项目尚未自由开放以及离岸公司具有税收优惠、法律风险低的优势,而纷纷选择了在英属开曼群岛或者百慕大群岛等地进行注册。正是这些主营业务和主要客户都集中在中国的互联网离岸公司而给人造成了一种它们属于民族资本的错觉,从百度和谷歌之争演变为网民以捍卫“民族资本”之名抨击谷歌就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公司都在海外注册,应该划归为外资企业,不能在公司名称前面冠以“中国”的字样;可从实际上看,这些公司主要是为中??客户服务。互联网公司的所有者性质到底是“真外资”还是“假外资”这个问题,被打“民族牌”的互联网公司所回避和热炒“中国概念”的国际投资者所漠视。那么对于这种看起来土生土长但却戴着“洋帽子”的互联网公司,我们暂且把它们归类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因为这类公司和中国市场确实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
对于金融市场的“所有制歧视”现象一直都有所争议,间接融资方面有较大好转,但是直接融资的“论社论资”情况还比较严重。中国资本市场早期证券发行便为国有企业大开绿灯,以“为国有企业排忧解困”为目标,虽然现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已经推出,但是仍未彻底改变民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在中国“发行股票难”的局面。预料在未来会受到融资挤压的情况下,一些互联网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在海外注册,寻求将来在海外上市的机遇。在国际板尚未推出之前,互联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彻底断送了在国内上市的机会,不能公开募集到国内资金,也失去了广告效应,可以说是在海外注册的一种代价。
2006年8月,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10号文《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根据规定,境内企业以外资名义到境内投资或到境外设立公司再返程投资时,需经商务部审批,此类公司要去境外上市,也需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这条规定加大了中国境内企业红筹上市的难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内股票发行的“明制度”和“潜规则”不改变,仍会有一些公司寄希望于国外上市。
问题之二:诚信抑或欺诈
中美股票发行制度上的差异实际上是“自由”和“干预”之争、“有为”和“无为”之争。在美国,SEC(美国证监会)在股票发行上并没有过大的权力,关于上市公司质量的优劣判断由市场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来完成,用脚投票或者可以对具有欺诈行为的公司采取诉讼;而中国证监会却在股票发行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实际上替代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好、坏”进行判断。中国的核准制表面上看来比注册制好,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加上中国大部分公司都具有政府背景,造成“核准严、动态监管弱”的局面,一些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屡次逃避监管和处罚。行政监管远远超过了市场约束,从而造成上市公司监管的低效率,因为由证券监管部门负责对上千家上市公司的管理,若不分权给市场的话,则容易造成一部分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公司存在侥幸心理,不担心被追究责任。中国的证券监管制度看似“有为”,实则“无为”。在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这种监管体系造成了公司“非诚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些拟上市公司和证券中介机构从而大胆地进行财务舞弊,而那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尽管意识到外国监管制度的不一样,可是已经在国内受到欺诈文化浸染的他们却积重难返,很难再去适应看似“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