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犯罪研究的历史
实 例 思考题 1、试比较古典犯罪学与实证犯罪学的研究路线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3、对于迪尔凯姆的犯罪功能论,你是如何评价的? 4、请收集一份案例,并用若干犯罪学理论加以解释。 1、社会异常论(紧张理论) 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默顿。 个人缓解社会压力与个人心理紧张的社会适应方式: 先赋地位:依靠自己的家庭优势而获得的 地位; 成就地位:依靠与自己年龄和性别相同的人竞争而获得的地位。 2、冲突论 1)文化冲突论 由美国犯罪学家桑斯顿·塞林首次提出。 社会存在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冲突,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简言之,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冲突的结果。 基本的文化冲突: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冲突 这种文化冲突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发生: 具有不同文化的地区相互毗邻接壤 根据一种文化群体的行为准则制定的法律规范扩展使用于另一种文化区域 一种文化区域的成员移民到另一种文化群体,成为其中一员 这三种情况中,第一种是指两种文化地区接壤或边界地区发生的文化冲突;第二种是指殖民地发生的文化冲突;第三种是指在新移民中发生的文化冲突。 从属的文化冲突:某种单一的文化发展成几种不同的亚文化,当每种亚文化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时产生的与主流文化的冲突。 2)利益群体冲突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乔治·B·沃尔德(1896-1967)提出。 基本观点:犯罪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结果。 3)权力冲突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奥斯汀·T·特克(1928-)和美国犯罪学家理查德·昆尼(1934-)提出。 基本观点:犯罪是由于利益冲突引起的权力争夺的结果,是有权力的群体为了维护其利益和控制无权者而设立的一种定义。 犯罪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当权者削弱反对派的一种技术。 犯罪化决定于当权者与反对派的力量对比,如果当权者拥有强大的权力,犯罪化的可能性就大;反之,犯罪化的可能性就小。 3、亚文化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艾伯特·K·科恩(1918-)、里查德·克罗沃德和劳埃德·奥林等人。 亚文化:指隶属于某一主流文化的较小的组成部分,且这一组成部分具有某些相异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亚文化类型 违法型亚文化:主张追求物质利益 冲突型亚文化:主张通过暴力行为来获得社会地位 逃避现实型亚文化:主张放弃习俗的角色和目标,逃避现实,沉溺于吸毒和酗酒之中 在西方社会下层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亚文化群的成员由于没有社会地位,被以中等阶层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所排斥。于是,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亚文化群成员便聚集在一起,力图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各种需要,寻求一种与社会正统价值观不同的但能够使自己感到有价值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包括参加犯罪团伙和从事犯罪行为。在亚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基本观点 4、芝加哥学派 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以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1864-1944)为首的一个社会学研究群体。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活动主要有: 犯罪生态学研究 帮伙调查 少年犯罪预防活动 重新犯罪的预测 1)社会解组论 ①基本概念 首属群体:也称初级群体,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其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包括: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 次属群体:是社会根据一定的目标、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其运转首先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群体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包括: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 ②基本观点 一般而言,一个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越接近首属关系,其社会组合程度就越高;反之,群体内部关系越远离首属关系,越接近次属关系,该群体的社会组合程度就越低。 社会解组的程度越高,犯罪等社会病态现象就越严重。 都市的社会解组较之于小城镇和乡村要严重得多,因此都市的犯罪率通常也会较高。 决定一个城市的社会解组程度的因素有三:城市的绝对规模、人口的相对密度、人口的异质性程度,并且,城市规模越大,人口相对密度越高,人口异质性程度越强,则城市的社会解组程度越严重,从而犯罪率也就越高。 2)“同心圆”理论 欧内斯特·沃森·伯吉斯(1886-1966)在罗伯特·帕克(1864-1944)引入人类生态学两个关键概念 (A、社会及其“共生现象”、B、“侵入、统治、接替”过程) 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 Ⅳ 高级住宅区 Ⅴ 郊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