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茨寻找互联网公司DNA.docVIP

莫瑞茨寻找互联网公司DNA.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瑞茨寻找互联网公司DNA

莫瑞茨寻找互联网公司DNA   当谷歌“退出门”事件甚嚣尘上之时,一位昔日谷歌的投资者、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尔?莫瑞茨(Michael Moritz)却悄然以讲师身份造访中国。   虽然曾经在谷歌身上大赚了50亿美元,这位华尔街的投资家却没有对谷歌事件做出点评,只是在清华大学畅谈了“创业者法则”。   在他看来,即便最初没有任何技术专利,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可言的创业公司也可能大有造化,正如宝洁、新闻集团、联邦快递一样,“如果DNA是对的,它就是一块金子;如果不对,那就基本玩完。”   就是凭借着“创业者法则”,莫瑞茨用科技般的眼光发现了谷歌、雅虎、YouTube和PayPal等一系列互联网公司,并将他们送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在新媒体的价值发现上,他似乎携带着一种超乎常人的基因和力量。      爱“唱反调”的记者生涯      1954年,莫瑞茨出生于英国加的夫一个难民家庭,那是威尔士的主要海港,在获得牛津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之前,他还参与编撰著名的文学杂志Isis,那时的他,几乎已经下定决心在英国的媒体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为了去英国《每日电讯报》工作,在1976年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天气,他和《每日电讯报》的主编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交流,而对方给他下的结论竟然是,“如果我是像你一样的年轻人,我会义无返顾去美国,不再回头。”   “没有风险,生活就很无聊”,这是莫瑞茨对生活状态的描述,他没有选择英国,而是像那位报社主编所激励的那样,来到了心中的胜地――美利坚合众国。   在这个国家,处处是机遇,处处也充满挑战,而他在没有掌控职业的方向盘之前,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在那里,他依旧研修着历史,如果算上在牛津大学的历史系生涯,他在这个行业里整整浸泡了七年。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档案馆,从来都是大人物的天空,而不会为小人物细细打量”,而这时的莫瑞茨还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小人物,颇具文艺气质的历史小伙随后便转战于沃顿商学院,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牛津历史系硕士、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按照常理,这是一条进入美国华尔街的绝妙通道。然而莫瑞茨却进入《时代》杂志当上了记者,那时的他,就好像1978年上映的电影《新绿野仙踪》里扮演布鲁克林学校老师的桃乐丝,在一场暴风雨中走入神秘的欧兹国……   而在《时代》杂志,他把自己牢牢地拴在记者的岗位上。其间,他被派往底特律当驻站记者,分析3家汽车巨头的财务状况,还协同记者站负责人,联合唱衰众人都看好的汽车巨头克莱斯勒,他们没有用零零碎碎的报道,而是用整书的形式将克莱斯勒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窘境暴露得淋漓尽致,而《奔向破产》(Going for Broke)这样的书名更是点中了汽车界的死穴。   “唱反调”就此成为莫瑞茨记者生涯的“神经中枢”,对于那些受到质疑的人物,纵然红遍半边天,也会成为莫瑞茨的“标的”。   1982年底,《时代》杂志正打算二度将苹果电脑创始人乔布斯评选为年度人物,莫瑞茨作为驻旧金山站站长,他正在乔布斯和一台苹果机器之间徘徊,最后他劝服编辑将乔布斯的头像换成了一台个人电脑。也正因为此,乔布斯从此拒绝莫瑞茨的采访要求,甚至号令公司内部,任何接受莫瑞茨的采访者都会被开除。   而据莫瑞茨调查,乔布斯并非是一位阳光而且充满创意的天才,只是狂妄自大的普通人, “不要迷恋乔布斯,乔布斯也只是个传说。”为了让更多人的认清乔布斯的真实面目,莫瑞茨将调查内幕编撰成册,讽刺地称作《小王国》,捍卫了作为记者的底线。   就这样,他在理智与现实存在纷争的记者生涯一干又是七年,而他未来成长的逻辑根源完全可以从这段记者生涯中追寻。      关注细节的投资家      在新闻生涯的七年中,他没有打高尔夫,只是业余时间拿起画笔,描摹事态万千。对于他来说,这些习惯很难改变。然而,却有一件事,让他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1984年,苹果早期的风险投资人,有着“风险投资业之父”的亚瑟?洛克因投资英特尔而再次浮出水面,在接受莫瑞茨采访中,莫瑞茨找到了英特尔成长的脉络,更看到英特尔在改写整个信息产业的历史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于是坚信,进入风投业应该是年轻人的选择。   几个月后,莫瑞茨离开《时代》杂志,琢磨着如何能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凭借着记者生涯的钻劲,莫瑞茨一步一步,从撰写风险投资简讯开始,发誓要攻下这块堡垒。   之后他便将目标锁定在由唐?瓦伦坦(Don Valentine)创始的红杉资本,显然,莫瑞茨没有令人羡慕的投资经历,对于瓦伦坦来说,如果接纳这个年轻人就好像“第一次吃螃蟹一样,要么死去,要么免费”,但瓦伦坦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股“穷追猛打,刨根问底”的干劲,而这种精神正是风投行业所需要的。   1986年莫瑞茨加盟了硅谷最著名风险投资公司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