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蒋衡杰 穿在身上中国
蒋衡杰 穿在身上中国
“服装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说道,“在改革开放到今天这30年里,中国服装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的确,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向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它以非文本的形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化。30年的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书写了社会各个阶层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抚今追昔,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观、细微的答案。
中国服装这30年的变化好像是在叙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摸索出社会发展的轨迹,为此我们采访到中国服装协会理事长蒋衡杰讲述中国服装30年的故事。
1978~1987年在落后的起点进行变革
当时的年代,几亿中国人穿着同样的衣服,绿、蓝、黑、灰等“革命”色系充斥着整个中国。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门打开、观念转变,中国人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蒋衡杰说道:“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市场体制的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开放的变革,中国服装产业也迎来了起飞的春天。”
白手起家
“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业还是归属于轻工部,当时的服装业还是处于作坊集体加工的状态,远比纺织业的规模要落后得多,发展非常艰难,全国只有几个知名的衬衣厂,从业人员里大中专毕业生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层次非常低。后来有人戏称之为小马拖大车。”蒋衡杰像讲故事般微笑道。
正如中华全国王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谭安曾总结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四幅扭曲面孔:“从产业地位看,不如大头针能上国家计划‘大本’的尴尬面孔;从产业形象看,在许多人眼里服装是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就能干的低能面孔;从产品形象看,被外国人讥笑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地摊货面孔;从产业链看,消费者对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仍‘心有余悸,惶恐面孔。”中国服装业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发展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就像蒋衡杰所形容的一样:“白手起家”。
这一时期当年国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只占有非常小的份额,上海的大华、海螺衬衣,北京天坛衬衣等等都是国营企业的产品。自1983年取消布票后,小裁缝业迅速蹿红,以百货公司和小裁缝的模式为主的国内市场也在这期间应运而生。“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和小裁缝业的兴起为后面民营经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蒋衡杰说。
当时,最早的流行信息是从深圳的中英街开始进入国内的,慢慢地广州有了从香港贩买来的各种地摊货和人造首饰等等。8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人称“倒爷”,他们把当时消费者眼中的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全国其它地方。
外贸体制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两次改革,从1979年开始,把高度集权的中国服装总公司的外贸经营权下放给地方分公司,1987年开始又实施承包责任制,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服装出口快速增长。“在这10年中,我国服装产量提高了2.6倍,出口提高了6.4倍。”蒋衡杰说,“我国服装业出现了第一次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当时,这就是时尚
时尚,这个30年前可能还让人看不懂的新词,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时我国服装时尚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影响,而电影就是最主要的传播载体。”蒋衡杰介绍道,1980年播放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其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所戴的墨镜,又叫“麦克镜”成为当时时髦的象征;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引发了当年的红裙子热;还有让高子衫、信子衫成为流行的电视剧《姿三四郎》、《血疑》,引发大众追捧的《庐山恋》中的女华侨服装等等。
此外能够被载入史册的还有当年“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的喇叭裤;“不管多大官,都穿茄克衫;不管腿多粗,都穿健美裤”以黑色为主,带有很大弹性的健美裤;由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霹雳舞》而来的蝙蝠衫。
还有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现的牛仔裤,它可能是在中国服装流行舞台上最有生命力的,今天它是相当大众的。“但在当年,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隶属于被扣上‘不良青年’帽子的年轻人。”蒋衡杰说。
掀起了中国的红盖头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