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桐梓悠悠古夜郎.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近桐梓悠悠古夜郎

走 近 桐 梓 悠 悠 古 夜 郎 黄光荣 近来在桐梓境内到处传唱由县委书记罗其方作词,著名军旅作曲家杜兴成作曲,著名民歌风格演唱家祖海演唱:“娄山关下我家乡”歌曲。歌曲开头是:“巍巍的大娄山哎! 悠悠的古夜郞!”伴着歌声,让我们走 近 桐 梓 悠悠古夜郎。 一、解读夜郎古国特征 夜郎国是2200多年前贵州高原上一个昌盛繁荣的少数民族王国,然而在公元前25年,它仿佛在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有关夜郎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数量非常少,不重复的文字加起来只有近千字,描述了不很清楚的夜郎轮廊。有关夜郎的文字记载主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晋常璩《华阳国志》等史书之中。记载了夜郎:有盘发髻,畲山为田,“干栏式”建筑, ‘邑聚,兵力强大,绶了王印, “图腾为竹”等特点。 解读:朱俊明在《夜郎史稿》中解读“夜郎”二字是以农业为业的种田人。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李锦芳、阿炳合作的《“夜郎”语源语义考》中认为“夜”是夜郎主体民族的自称,而“夜郎”是以竹为图腾“夜人”。“有盘发髻”,头发用绳子或者布条于头顶束之。目的是方便劳动生产。“畲山为田,“田多在山坡上;“干栏式”建筑,依山而筑,楼上住人,楼下养畜;“邑聚”,有村落和集市场所;“兵力强大”,十万精兵;“绶了王印”, 汉王朝的基层政权的印鉴;“图腾为竹”, 马克思说“图腾一词表示民族的标志和符号”。竹是传承他们的精神观念和文明的载体及信仰。 由此可知,夜郎古国是少数民族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发达,有了一定的政治生活场所且有军事实力。 史学家朱俊明在《夜郎史稿》是这样解读秦、汉时期的夜郎:“夜郎”二字其意是种田人。它们结成的社会是耕作骆田(不懂中耕除草的田)为主的农业社会。他们生存的地区是野兽出没的林莽荒野,简陋的生产工具,只能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依靠集体力量与大自然进行有效的斗争,财产公有制,有人口聚居的村落和城镇雏形,故《史记》里称“邑聚而居,能耕田”。按他们显露“风俗”“五常之性”“民族成分”,在这地区秦设黔中郡,汉改为牂柯郡。“牂柯”二字解读是男性生殖器形状的音读。牂柯象征祖先牡器加以崇拜的图腾,反映了他们是父权奴隶制大家族社会,是封建领主制形成基础的。到元明清演变为大小土司,画地为牢,自雄一隅,互不相属的若干封建壁垒,割据分离局面使社会经济长期停滞,发展缓慢。 夜郎在两周时代产生若干小国并在相互间形成初步联盟后,到西汉中期达到兴盛阶段,这群体方国发展到17个,汉王朝因其内部存在的联盟关系,将他们所在区域设牂柯郡,这区域是乌江以北地区。唐蒙上书汉武帝称:“窃闻夜郎精兵可得十余万”。说明夜郎国具有相当雄厚的军事实力而成为盟主。《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一句是:“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史记》、《汉书》中还记载,汉王朝诏封为王国者为夜郎,句町;确认且兰,漏卧,同并为候国。这三王,三候封号存在时间较长,有的竟延续了四个世纪。世居贵州的17个少数民族群体虽“俗无文字,刻木为契”缺乏文献述说源远流长历史,但世代口碑、传说、风俗,反映了与17个方国繁衍发展有内在联系。 在在祖国的大西南,世界上神秘的北纬30°纬度带的南侧四川盆地与广西丘陵地带之间,以横亘的苗岭山脉为分水岭,北有乌江流域流入长江,南有南、北生盘江流域流向珠江,江河沟壑纵横密布,群峰连绵不断的高原山地。它低纬度、高海拔,近江、近海、近边(离中央太远),是大西南的咽喉地带。这里气候和土壤多样,雨水丰沛、物产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这里就是今日贵州的主体区域,世居着17个少数民族的特殊群体;这里也是古贵州的主体。《史记》、《汉书》中称的“南夷”,其中的夜郎很久以来就一直是古贵州的代名词。“夜郎自大”这家喻户晓的成语把贵州与夜郎紧密连在一起,至今依然流传全国。这一典故虽然讲秦汉时夜郎人被大山封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知外部世界有多大,但它从另一侧面说明夜郎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它的影响经沧桑而长存! 二、夜郎浮出世面 贵州不少地方特别是遵义各地流传着:“蛮王仡佬,开荒辟草”,的民谣,它提示我们,开发遵义的民族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古遵义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纯系一片荒无人迹的不毛之地,恰恰相反,它处在世界上神秘的北纬30°纬度带的南侧,是喜马拉雅山隆起后受惠最佳地带,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古有人烟,人类活动频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勤劳、勇敢、智慧的双手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文明,创造了古文化、竹文化。遵义是我国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址、遗存建国后发现较多的地方。1972年在桐梓县九坝岩灰洞发现距今21万年以上直立人——“桐梓人”化石和大熊猫——剑齿象哺乳动物群化石25种,以及烧骨和刮削器为主的打制石器12件;1996年9月又在桐梓城南马鞍山发掘而距今1~6万年的文化遗存两处,有火塘火坑,近20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