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股东有限责任除外制度法律适用
论股东有限责任除外制度法律适用
一、股东有限责任除外与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比较研究
公司人格否认,在英美国家通常被称为无视公司人格(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刺破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veil of corporation)或者揭开公司面纱(lifring the corporate veil);在德国被称为股东的直索责任(Durchgriffshaftung),主要是指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法院可以越过公司独立人格,排除适用股东有限责任,而直接责令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制度。基于公司是当然法人的判断前提,日本学者通常将公司人格否认称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或者公司法人格否认。
公司法人格否认最早是由20世纪初的美国法院以判例形式创立的法律规则,其公平、正义的目的契合了矫正和补救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现实诉求,因而随着理论与判解的丰富,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仿效,并逐渐发展成为被两大法系的众多国家和地区所共同认可的法律原则,英国甚至将其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
自我国建立公司制度以来,实践中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况屡有发生,且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理论界遂开始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试图缓解这一现实矛盾。其间尽管存在异议,但多数学者仍建议我国应当建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我国的司法和立法活动也渐次受到明显影响。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借鉴了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对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的行为,以事后承担责任的方式进行了制约。《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已广为大众接受,但本文认为,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与股东有限责???除外制度存在如下两项重大区别:
第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在表述上存在明显不当。首先。公司法人格否认在被我国学界引入的过程中并未体现审慎翻译的价值。该用语与“形骸化”等词汇一样。皆直接搬用自日文原文,显得过于生硬。而与英文原文对照,“否认”一译和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中“disregard”的无视、不管、漠视、忽视等含义存在明显差别,由此极易出现理论上的误读。其次,从英美国家无视公司人格、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的理论发展来看,各种理论、概念、词汇充斥于理论文章和法官判决,足见该理论的目的固然一致,但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却存在很大差别。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规则的最终落脚点虽然是要求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法律责任,而在名义上却采用了无视公司人格的表述。进一步而言,公司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显然不同,尽管公司独立对外承担责任即有限责任原则已势成主流,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仍然存在具有独立人格但其股东或成员需要对公司或组织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形态,如一般合伙、有限合伙、普通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无限公司以及俄罗斯的补充责任公司等。因此,拥有独立人格并不等于股东或成员只承担有限责任。无须借助否认独立人格来要求股东或成员对公司或组织债务承担责任。既然最终目的是要求通常只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东在特定条件下对公司债务承担直接责任,那么我们就应该揭开“公司法人格否认”这一明显表述不当的术语的面纱,而从股东有限责任例外排除的角度把握制度的实质。
第二,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与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差别明显。学界通常认为,我国最新修订的《公司法》确认了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我国《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的规定固然是在特定情形下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直接责任,但条文的明确规定是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法理基础考察,连带责任只能存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很显然,此处公司的人格并没有遭到否认,也即此时的公司人格并非“无视”或“消失”。而是公司的人格始终存在。因此,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尽管在目的上和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类似,但却在手段上保持了独特性,法理上也更加成熟。进一步而言,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在理论上往往面临疑问。即公司人格一方面被否认,但在另一方面却并不意味着公司设立违法或者公司的其他行为能力被限制或禁止,相反,只有合法设立并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公司才有可能适用人格否认规则,公司也并不因适用人格否认规则而终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