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词与陶渊明诗两者关系.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辛弃疾词与陶渊明诗两者关系

试论辛弃疾词与陶渊明诗两者关系   摘要:陶渊明的诗,人人都称它平淡,辛弃疾的词,人人都许它豪放。两者好似风马牛不相及,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些都是世俗之见,并非真正识得陶渊明与辛弃疾也。实际上,陶渊明、辛弃疾的诗和词有共性,也有个性。首先,辛弃疾的词与陶渊明的诗中都有一种排忧适性意识。其次,辛弃疾慧眼识得陶渊明,他大力论陶,学陶。最后,陶诗对辛词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但是,辛弃疾学陶而不似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13-02      一、辛词继承陶诗的排忧适性意识   排忧适性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有着大体相同的思想历程。他们青少年时代奋发向上,至君尧曛舜,为民造福;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作为,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现实挫钝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的锋刃,到了壮年或晚年,希望隐退,于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强烈地表现出一股浓重的排忧适性意识。   公元4世纪的陶渊明与公元十二三世纪之间的辛弃疾相隔八百多年,但他们的排忧适性意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敏锐地感受了时代的重压之后,潜心追慕山水田园的恬适,在对大自然的美的享受中陶醉,从而使自己在现实中受创伤的心灵得到慰藉。陶渊明与辛弃疾的时代相距很远,个性与生活遭遇的差别也很大,但他们之间有一种隐藏的神交,有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笼罩着他们。   魏晋文坛,兴起了一种对自然山水的新的感受,陶渊明的诗,是这种思潮的一种突出的表现,他诗呈现出一种平易冲淡的自然主义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用苏东坡的话说。这是“景与意会”。“陶公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这完全是追求一种悠然忘情的闲趣,寄寓作者的自然幽逸的心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其一),描绘了农村幽静、淳朴的生活环境,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将田园风光写得栩栩如生,诗意昂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归田园后欢快愉悦的情绪。农村的清淡自然的景色,使陶渊明适意写心,恬静安闲。“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研究陶诗的学者认为这“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从而突现出诗人顺应自然界万物所归的和谐心境。   辛弃疾与陶渊明相比,他接受排忧适性意识的思想历程,比陶渊明更为复杂,思想斗争更为强烈。辛弃疾早年功名事业的意念极为强烈,所处的抗金时代环境也与处于和平环境的陶渊明不同,他学陶诗而作的词篇,笔下固然也有绮丽的山水和恬适的农村自然风光,但这些自然风物,往往呈现着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陶渊明笔下的山水风光,更多的是静态的、简朴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辛弃疾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情感,虽然寄情于幽静的山水之中,但感情深处无法宁静。像他所写的《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词,把自己灵魂深处的躁动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怅曰幕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辛弃疾笔下的自然景色,即使是松月石泉,也是动态的,这与陶渊明静态的自然描写不相同。“脉脉石泉逗山脚”,一个逗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泉的跃动,在“晨猿夜鹤“的静夜晨思中,他的思绪却像海潮一样翻滚,于是便“寻思前事错”了,在“长歌自深酌”中,周围的景物也反衬他心情的不宁静。“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陶渊明的东篱菊是静态的,辛弃疾的黄菊是动态的,是在西风之中喷出能让人引起神思的香味来的。      二、辛弃疾从知陶转而论陶、学陶   辛弃疾是“不薄今人爱古人”的人,正因为“转益多师”,故能成其大,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闲居农村近二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写下了不少景仰和追慕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是他念念不忘的古人之一。在六百余首辛词中,提到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诗的,就有七十余首,几乎占了全部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见,辛弃疾对陶渊明是何等敬慕了。辛弃疾不止一次地说:“待学渊明。”《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曰:“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看来他是有意把陶渊明当成自己的榜样。他说:“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重九席上》)又说:“倾白酒,浇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鹧鸪天?重九席上作》)他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认为陶渊明不仅具有诸葛亮的风流,甚至超过诸葛亮的风流。他说:“岁晚凄其无葛亮,惟有黄花入手。”(把酒长亭说)   但岂止是知己而己!他又说:“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上我,赋此骂之》)而且,他也真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