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docVIP

生存还是毁灭?——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存还是毁灭?——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

生存还是毁灭?——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音乐论文 生存还是毁灭?——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 王 晶 一 1 8 7 7 至1887年是柴科夫斯基“沉寂”的十年。自1878年构思并完成了《第四交响曲》之后,作曲家在十年内唯一的大型交响体裁作品只有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十年时光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短的生命历程。从而立到不惑,十年光阴给柴科夫斯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1877年那场婚姻风波早已过去,那个无法定位自己,刚刚而立的作曲家早已消失了。十年间,柴科夫斯基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他似乎已经在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保持一段足够安全的距离。 然而,那阴森的精神危机依旧存在。这种危机一方面来自发疯的前妻米留科娃对他的骚扰,这会令他想起十年前的痛苦事件。更令他困扰的是,“死亡”之影开始浮现在他的生命之中:1881年穆索尔斯基去世,这位强力集团最具才华的作曲家只比柴科夫斯基年长一岁,却因酗酒过早丢掉了性命。接着是挚交维利诺夫斯基突然自杀身亡。然后在1887年,柴科夫斯基的外甥女达维多娃在一场舞会上突然暴毙,随后是好朋友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病危……种种事件刺激着作曲家的神经,死亡的气氛在身边蔓延。在他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柴科夫斯基沮丧地说道:“一种厌世的疲惫、沮丧和淡漠的情绪向我袭来,好像我就要死去……” 这种对“死亡”的感知影响着柴科夫斯基。1888年,已近“天命之年”的柴科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新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一部关于“生存”抑或“死亡”的交响曲。 二 《第五交响曲》的构思与另一部作品幻想序曲《哈姆雷特》基本同期。或许是受到了莎翁剧作中关于“命数”主题的影响。在《第五交响曲》中同样充满了关于“宿命”的诘问与思考。1888年8月14日写作完成, 随后于11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在彼得堡进行了首演,一周后在莫斯科首演。 但这部作品的演出效果却未达到作曲家的预期,观众与乐团的反应都不甚积极,而最令作曲家感到难堪的则是来自居伊的评论。居伊撰文称:“柴科夫斯基在他的新交响曲里不是把音响当做手段,而是当做目的。”“圆舞曲这种形式总归还是狭隘的、轻佻的,把它放在交响曲里简直是大不敬……”居伊的评论在今天来看显然毫无理据,而且略显保守。然而敏感的柴科夫斯基还是受到了这种反面论调的干扰,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这部作品,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自己已经江郎才尽。并随之陷入十足的沮丧。直到1889年在汉堡演出后,作曲家才开始重新正确评价这部作品。不过在作曲家生前,这部作品始终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尼基什在19世纪90年代将其重新诠释后,这部作品才获得世界的承认。 三 因为在《第五交响曲》创作期间,柴科夫斯基同时构思了幻想序曲《哈姆雷特》。因此关于两部作品之间关系的讨论也一直未曾停歇。在当时的笔记本中,研究者发现柴科夫斯基曾记录下一个为《哈姆雷特》构思的主题,这个主题后来成为《第五交响曲》贯穿全曲的引子主题。《哈姆雷特》因为篇幅限制,并未对戏剧本身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着力通过序曲描述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忧郁特性。因此,在《第五交响曲》这样一种更为宏大的体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莎翁戏剧中更深层次悲剧情怀的理解。哈姆雷特那句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配合当时作曲家的心境以及对“命数”的思考,幻化成《第五交响曲》的音乐结构和旋律主题展现出来。 《第五交响曲》延续了传统古典四乐章交响套曲结构。第一乐章采用带序奏引子的奏鸣曲式写作而成。其中引子主题是《第四交响曲》中引子“命运主题”的延续。这一主题的最明显特性在于其“葬礼进行曲”特质。自从贝多芬将“葬礼进行曲”引入大型套曲之后,这一体裁的标题性含义即变得十分明确。如果《第四交响曲》开篇的号角之音是一种外在的威胁之力,那么这一送葬主题显然“低调”、“内在”了许多。更类似一种“潜在的威胁”。同时在主题结构方面同样模仿了《第四交响曲》。这一动机可以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截段,每个截段都成为后面各乐章主题形成的种子。因此全曲是对“死亡”的思考,首先在送葬的死亡音调中展开,随后死亡转化为各种形象呈现,并最终在第四乐章完整复现。“死亡”成为整部作品的贯穿性要素。” 按照柴科夫斯基的最初的构思,他曾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拟定了一些标题,其中序奏用于表现“对命运或上帝铁律的无上崇敬”。而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分别是“怀疑、怨诉、谴责”、“能否投身到理想的怀抱?”主部主题明显与引子主题存在性格上的联系。主题内部借由细小连线营造出的旋律细碎感则赋予这一旋律惊慌、敏感的个性。因此,这一主题与《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类似,并不具备典型主部主题那种明确意义的特性。同时这种写法也与《哈姆雷特》中的主部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