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庄到现代城市社区转型曲折历程.docVIP

从传统农庄到现代城市社区转型曲折历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传统农庄到现代城市社区转型曲折历程

从传统农庄到现代城市社区转型曲折历程   [摘要]河北省保定市薛刘营村是中国农村经济史上持续80余年著名的“无保调查”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对象。这个紧邻城市的传统农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纳入城市郊区,20世纪90年代末纳入市区,而今即将转变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该村城市化经历了从顺畅起步而后受阻,到快速发展后遭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居民身份转换与市民待遇转换长期不同步的“非均衡”发展状况,再到突破旧村拆迁瓶颈,实现建立现代城市社区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提供了以村为单位研究中国北方城郊传统农庄城市化的完整标本,也为推进北方城郊农村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薛刘营 农村 城市化 “无保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2)01-0048-10   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陈翰笙等著名经济学家,为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选择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苏无锡11个村和河北保定11个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范围的一次村庄经济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及其他协作单位,又先后在1958年、1987年、1998年对22个村进行过3次大规模追踪调查。这是“中国近、现代农村调查史上绝无仅有的对同一地域的农户经济实况长时段的连续追踪调查”,史称“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简称“无保调查”。至今,在历经80余年岁月沧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快速发展之后,“无保调查”中的保定市11个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紧邻保定市的薛刘营村,随着城市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被纳入城市郊区,20世纪90年代末纳入市区,而今即将转变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该村城市化的经历集中反映了中国北方城郊农村城市化的历程。本文结合1998年前有关调查资料和本课题组对该村1999~2011年的调查材料,拟对薛刘营村从传统农庄向新型城市社区转型的过程作~探讨。   一、转郊区:城市化的起步与受阻(1952~1978年)   目前的薛刘营村是原来的薛庄、刘庄、小营房和尤庄四个村合并而来。其中的薛庄为20世纪30年代“无保调查”对象之一。这四个村都隶属清苑县,位于旧保定市西北角护城河(府河)畔,与保定古城隔河相望。1948年11月,四村随保定市一起解放,至1952年7月先后被划入保定市,并合为一个村,择其中三个村名中的一个字,名为“薛刘营”。1953年6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该村被划为保定市郊区(时称新三区)。   虽然薛刘营紧邻城市,且在二三十年代农村调查中被列为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村庄的类型,但直到解放初,仍处于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该村有3600多亩耕地,大多数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麦子、玉米、棉花是他们种植的主要品种,连蔬菜种的都很少。一些人家虽也利用毗邻城市的便利做些小生意,但只约占5%,且未完全脱离农业。这些说明,薛刘营与保定市虽近在咫尺,却依然是一个与城市联系极为稀疏的传统村落,20年代农村调查后几十年历史的流淌,并未使它越过护城河――这座城市与乡村的天然屏障。   到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展开,该村与全国其他城郊农村一样,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首先,传统边界被打破。在旧中国,薛刘营四村与保定市的空?分布以护城河和古城墙为标志,传统农村与工商业城市边界分明。这种状况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扩张而被打破。1952年后,修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的古老城墙陆续被拆除。保定市开始征用薛刘营村的土地,先后修建了工厂、机关、城市基础设施、宿舍等,使该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国有设施与单位交错在一起。到50年代末期,该村原本完整的农村面貌已不复存在。其次,种植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放初期,薛刘营村以粮棉种植业为主。1956年成立高级社后,随着保定市蔬菜需求的增长,村里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到1958年蔬菜种植比例约占种植业的50%。蔬菜由国家收购,国家按收购的蔬菜数量折粮供应村民口粮。再次,一些村民转变成市民身份。50年代初,该村一些在城里工作的人即转为城镇户口。1956~1958年?,随着该村部分土地被征用,有130人按照政务院1953年12月《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中“征地带人”的政策被招工,转为了城镇户口。可见,该时期薛刘营村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拉动下,通过计划经济体制与城市发生了紧密联系;通过“征地带人”政策使部分村民转变为市民,从而改变了此前的自然经济状态,开始被纳入城市化轨道。尽管此时该村城市化具有初步性和渐进性特点,但其起步是顺畅的。因此,在许多村民看来,伴随着城墙的拆除,城市已向他们敞开了大门。   然而,1958年后,该村城市化的发展态势被打断,出现了长期停滞状态。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