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女性角色生活史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庆龄女性角色生活史解读

宋庆龄女性角色生活史解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内地对宋庆龄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政治角色,而对其女性角色的发掘尚不完整。私人书信文字资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宋庆龄。青少年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生活教育环境使宋庆龄初步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立女性形象。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带着对理想的坚持,怀着对生活、自由和幸福追求的执著,在理想的道路上独行,诠释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现代”女子对革命理想与传统生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生活历程不仅诠释了20世纪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路径,也成为中国女性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   关键词:宋庆龄;私人书信;女性角色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129-08   收稿日期:2011-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70068);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1006)   作者简介:刘俊凤,女,北京市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西安邮电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宋庆龄少有回忆录,传记亦慎重,“二十世纪最伟大女性”的内心世界及喜怒哀乐更语焉不详,世人全面解读剖析这位高高在上坚强而伟大的女性纠结于障目、窥斑之间。目前,宋庆龄私人书信逐步被发现整理,使有关研究得以深入具体,一个鲜活女性渐次跃然纸上。让研究者感受到,在宋庆龄谦虚平和的品格背后,更有一个感情率真细腻、有血有肉、有喜有哀、有真知灼见和独立思考的真实女性。   女性问题是20世纪以来研究热点之一,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尝试对宋庆龄从女性角度进行解读,并非要套用某个阶段或某种女性主义理论。活跃于20世纪历史舞台的宋庆龄,不仅因为鲜明的时代烙印而富有时代女性的普遍性,也因为拥有特殊的家庭、际遇和品质而具有个人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用女性生活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宋庆龄从宏大的政治环境中还原到一个平常女性的生活场景中。在这种境遇中,政治是背景音乐,个人的理想、情感和生活才是主旋律,其注重感受和体验的女性特征应得到正视,???于牺牲精神的女性品质应得到肯定。不过,宋庆龄作为重大历史人物是在政治和男性的话语权中得到研究和肯定的,本文选择以宋庆龄私人书信为主要文本,以女性生活为视角,希望通过解读史料,认识宋庆龄作为女性在生活中的定位、成就和实现自我的历程。   在已公开的宋庆龄私人书信中,本文选取①三类文本:一是当年已公开的文字,如大学时期发表的文章、《广州脱险》等;二是宋庆龄与朋友之间以生活内容为主题的私人信件,也包括与个别较亲近的朋友之间的工作信件;三是宋庆龄不同时期发表的一些针对妇女问题的演讲和文章。   一、在中西文化熏陶中成长:非凡的经历注定了宋庆龄热情单纯开朗的性格   宋庆龄出生在上海的殷实之家――闯荡美国的父亲在国内逐渐发达,西化家庭中成长的母亲贤淑温和、笃信基督教。这个传统底蕴厚重的家庭里,既存在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又充盈着长幼尊卑的亲情观念;既鼓励行为思想的独立,又注重世俗生活的乐趣和享受。浸润在传统家庭的生活环境中,长期接受西式教育,成长其间的宋庆龄从少女阶段就有了一双明亮、热情、追求美好的眼睛和一颗温和、宽厚、热爱生活的心。她9岁入上海中西女塾,14岁赴美国留学,21岁回国,在美国生活长达7年,受美国文化熏陶12年。这个教育过程贯穿宋庆龄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对其性格以及认识社会、思考世界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至关重要,奠定了宋庆龄一生中西共融的复杂性格。美国文化熏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宋庆龄更习惯于西式的思考视角,虽然这让宋庆龄在国内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困惑,但也赋予了她对待人和事始终保持单纯、美好的感受能力。   1912年4月,宋庆龄以流畅优美的英文在威斯利安女子学院的校刊上发表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热情赞扬了辛亥革命,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生活视角,指出剪辫子是因循守旧(注意,她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保守”的民族)的中国人舍弃附属物――中华民族耻辱象征――的勇敢举动,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年轻的宋庆龄对中国社会习俗的思考已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其政治生命一开始就展现出女性视角的关注和理解。   身居国外的宋庆龄更能感受祖国落后带给个人的影响,更容易接受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专横的满人贪污腐朽这一观点。因此,在她看来,通过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是中国人获得“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可以使民众获得追求生活、自由和幸福权利的必由之路。这是宋庆龄青年时代即确立的政治观。在宋庆龄眼中,辛亥革命通过共和国制度的创建为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20世纪的奋斗目标主要是实现“博爱”。在谈及自由、平等、博爱三者的关系时,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宋庆龄将“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