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女性创作中“悲观”意识.docVIP

论中国古代女性创作中“悲观”意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女性创作中“悲观”意识

论中国古代女性创作中“悲观”意识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女性创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虽然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处于弱势地位,但作用却不容忽视。而这些作品,总是以忧患、哀怨为基调,感伤特质明显,悲观意识浓厚。本文对这些作品的悲观意识表现进行了分析,进而找出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封建礼制 女性文学 悲观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086-04   中国古代女性创作贯穿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始末,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最早的女性作品可以追溯到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之后的各个文学发展时期,都不乏有优秀的女性作品出现。这些作品的作者要么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李清照;要么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常女子,已被淹没在历史的浩瀚中。而纵观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品,其思想、其内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悲观意识”浓厚。   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中“悲观”意识的表现   所谓悲观意识,就是对世界、对人类前途,对人类生存怀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忧患意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流传下来的来自不同的时代的名言警句,时刻在警示后人要有长远的目光,只有做好准备,才能较好地面对未来。中国古代女性忧患意识也比较强,但相对于这些对国家、社稷、仕途等比较宽泛的忧患,中国古代女性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则比较狭隘,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存亡、亲人离别、感情患得患失的担忧等,主要表现为:   1 对国家存亡的忧思   我国古代朝代更替频繁,每一个朝代的兴起都是另个朝代灭亡的过程,而在历史发展中,也不乏外族侵略的现象,因而忧国忧民的女性作品表现最为突出。   以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的后期作品,因其流离失所多被忧愁笼罩。如后期代表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对国家存亡忧思的女性作品,最早出现在诗歌总集《诗经》中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笔下。从许穆夫人到李清照,再到明末清初的李如是,经历战火颠簸,流离失所的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他们不像寻常女子,深在闺中不闻国事,而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这与她们对战乱疾苦的亲身经历有关。   2 背井离乡后的哀伤与思虑   古代女性创作者,特别是在古代文学史上留有响名的,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或生活富裕深在闺中的女子,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女子只有身份显贵或家庭背景较好,才能有机会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但这些女子,也往往因为特殊的身份而被强加一些特殊的使命,“联姻”、“和亲”等,往往使其背井离乡,远嫁它方,在异乡孤苦一人,更容易对家乡、亲人产生异常的思念。这些思虑往往真实地反映在她们的诗词佳作中。   以许穆夫人的《竹竿》为例――   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尤(忧)。   她通过追忆儿时手持又长又尖的竹竿在淇河边垂钓的情趣,反映了身在异国的她,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及亲人的深深思念。   继穆夫人的《竹竿》后,还有昭君远嫁匈奴后,心思不乐,写下了著名的诗句:“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在这些流传下来的因各种原因背井离乡的篇章后面,不仅仅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也反映了作者苦闷、无望的生活现状。   3 离思别恨、命运多舛的悲愤   古代女性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在男尊女卑,女性只是男性附属品的古代社会,往往命运多舛。古代女性创作中,抒发命运多舛带来无限悲愤的诗,流传下来无以计数。其中的代表作莫过于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蔡文姬一生三嫁,第一次嫁给大学子卫仲道,夫妻恩爱,但好景不长,第二年丈夫病逝;接着战乱中被俘,嫁给南匈奴左贤王,生有两儿,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归汉后嫁给董祀。背井离乡后又要面临骨肉分离,一生颠簸淋漓,悲苦异常。期间,她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留下了哀怨惆怅,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主要反映蔡文姬战乱流落匈奴十二年,日日思念故乡,当她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