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洁净资源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厌氧处理关键技术与-武汉科技大学.DOC

基于洁净资源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厌氧处理关键技术与-武汉科技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洁净资源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厌氧处理关键技术与-武汉科技大学

附件1 拟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基于洁净资源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厌氧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主要完成人员情况 姓名 排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王黎 1 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2、3作出创造性贡献 冯小清 2 高级工程师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2、3作出创造性贡献 邓述波 3 教授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1、2、3作出创造性贡献 尼庆伟 4 高级工程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对创新点2、3作出创造性贡献 冯涛 5 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1、3作出创造性贡献 胡宁 6 助理工程师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2、3作出重要贡献 林文超 7 高级工程师 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 刘旭东 8 高级工程师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 杜建伟 9 高级工程师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对创新点2、3作出重要贡献 马宗虎 10 中级工程师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 朱华伦 11 高级工程师 宁波开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 廖子文 12 中级工程师 湖北华电龙感湖沼气发电有限公司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作出重要贡献 张泽琳 13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2、3作出重要贡献 黄佳丽 14 高级工程师 康平县环境保护局 武汉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2作出重要贡献 刘长风 15 教授 沈阳化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对创新点2作出重要贡献 三、完成单位排序 1、武汉科技大学、项目总负责,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 2、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 3、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3有突出贡献。 4、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对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 5、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对创新点2、3有突出贡献。 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对创新点1、3有突出贡献。 四、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环保、资源利用和能源再生技术领域。有机生物质废弃物排放数量巨大,含水率高,污染严重,大型化厌氧绿色处理是其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大型厌氧处理工程普遍存在沼气产贮脱单元分离、一体化大型系统运行调质与自调控稳定性低、产气率低、质量差、节能与余热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欠缺等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破解了反应器大型规模化厌氧处理技术瓶颈,形成如下创新性成果: 1、研发了高效产气贮气脱硫一体化厌氧生物反应器与生物燃气制备技术。有机废弃物经厌氧多维度内驱动自调质产气脱硫,沼气甲烷含量较国际平均水平提高23.5%,硫化氢去除率超过98.7%,达到直燃要求。成果攻克了厌氧处理沼气产贮脱单元分离、处理效率低、运行稳定性差的难题,得到了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际著名大型化沼气工程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过程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研发了有机废弃物厌氧处理内动力驱动与生物质燃气膜热耦合余热利用技术。解决了超大型厌氧反应器大型规模化、高固含率8%-23%、内升气液动力驱动混合、蓄能双模保温与沼气直接发电及高效余热耦合利用瓶颈,余热持续利用效率达到42%,促进了废弃物快速转化产气,低温季节系统能耗及内动力混合运行稳定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研发了规模化厌氧内动力自调控多维度系统监控与自调控技术。攻克了厌氧微生物高效调节、内动力自混合、余热利用等过程集中控制瓶颈,实现处理过程对57种干扰物质的鲁棒性,容积产气率略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0-6.0,沼气内燃与双螺杆膨胀动力发电同时接入电网,推动绿色节能高效自调控技术在华电、中节能和中石化等企业应用。 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发表SCI论文35篇,出版《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等著作4部。项目成果已在湖北、广东、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市企业应用。近三年内新增销售额12.36亿元,推动了我国有机废弃物绿色利用技术的发展。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