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多角度分阶段浅析大学生就业.doc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多角度分阶段浅析大学生就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多角度分阶段浅析大学生就业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多角度分阶段浅析大学生就业 姓名:路艳霞; 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课 程与教学论;邮编:453000;电话Email:luyanxia1980@ 摘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大军的主体,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由于时代的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形成心理反差,产生心理问题,为社会发展注入不安定因素。本文旨在从社会互动理论出发,从不同角度解析严峻就业形势成因,并从三个阶段分析大学生就业对策。 关键词: 就业形势 就业规划 社会互动理论 一.多角度看待就业形势成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它已成为中国大众关注的首要话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首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其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形成相对“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 其次,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是诱导严峻就业局面的根本原因。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毕业生多集中在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造成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均。例如:仅北京和上海就聚集了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形成人才“溢出”现象。 最后,高校专业学科设置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是影响中国高校就业的又一重要因素。大学生择业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对高校专业竞争力的一个考核过程。很多高校所设置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严格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原则,已严重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触礁是在所难免的。 (二)主观原因: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精英教育,精英就业”的观念影响还很严重。 首先,高校毕业生功利之风盛行,工资待遇成为其择业的第一标准,存在过度“功利化”的隐忧。“北漂”则是功利化就业观念的典型代表。此类就业群体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本着“鲤鱼跳龙门”的梦想,宁愿选择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漂”,也不愿意在中小城市和不发达地区贡献力量、成为国家建设之中流砥柱,缺乏社会主义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思想。 其次,大学毕业生过于顾及面子问题,坚守体面工作毫不动摇。从中国近几年国考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教师应聘队伍的急速壮大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体面的工作,这和家长的教导及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体面的工作职位极为有限,大量毕业生则被拒之门外,形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重要因素。 最后,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足,在经历过屡战屡败的就业面试后心理、精神受挫,产生“就业迷茫症”。许多毕业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缺乏认识,过度相信自身能力,在择业中不考虑现实情况及“我能做什么”,只一味地追求“我想做什么”,导致求职屡屡以失败告终,使其产生诸多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并产生一系列社会连锁反应。 二.分阶段指导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就业大军的主体,解决好毕业生就业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教师和学校领导三方面群体分阶段协作进行。 (一)第一阶段:新生入学阶段 所有的结局决定于开始的那一刻这是宇宙中颠扑不破的真理“百说不如一做”智商和情商,都是人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智商是个人大脑对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的反应,代表着学习上、学术上及理论上聪明程度的智慧情商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与外界隔绝,[1]续润华.(2006).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叶澜.(200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 Marion Williams, R. L. B. (2000).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