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掰开生涩、奇崛“石榴”
掰开生涩、奇崛“石榴”
《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被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家选作初中教材。作者“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黄修己先生语)但对于刚涉及散文的初中生来说,想很好地理解这篇散文,难度是很大的。很多学生读后却并不知先生所云。因此,这“石榴”也就变成了生涩的石榴了。
记得我第一次吃石榴的时候也闹出了笑话:那是70年代末期,我的堂叔去县城,回来带了几个石榴,正巧碰上了我,就给了我一个,我接过来一口咬了下去,又苦又涩,连声说:“生的,没熟,不能吃!”堂叔大笑说:“错了,先把皮掰开,吃里面的籽儿。”学生为什么感觉这篇文章难懂,不好理解呢?我想应该和我一样:没见过,不知怎么吃。故不知如何下手。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学生的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比喻的生涩,二是描写的奇崛。
比喻的生涩。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一生建树众多,贡献卓越,其富赡的才情表现在其所涉足的所有方面,仅以其文学创作而论,诗歌、戏剧、散文,无不出类拔萃。尤其是他对古文字和金石方面的研究,更是令人敬佩。也正是他的博学,随手写下众多妙句却使人感到十分生涩。例如:“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这个句子,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石榴的花,但喻体却是“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盅”。对此作者仅简单注释是“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和没有注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他们根本并不知道这种“安普刺”“青铜器”是什么样儿的。这样,由这个比喻所要写出的石榴花的妙处自然也就没法品味了。
一般来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想让本来深奥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以“声”“貌”“心”“事”等作喻体,就是想把人们不熟悉的本体变成熟悉的喻体,人们在品味作者想象或联想的奇特之中感觉到语言的绝妙,从而较好地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性,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例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这样的句子:“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了,适才不过是立春里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此句作者用两个时节的“爬虫”作喻,写出李梅亭醉酒前和醉酒后的不同形态,突出一个“活”字。这里的“爬虫”就很好理解,因为大家都经常见到。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郭沫若先生的比喻。以“金盅”作喻,见过“金盅”的人自然能感觉其比喻的巧妙,没有见过“金盅”的人,只能剩下一脸的迷茫啦!这样,就造成本体和喻体的无法对接,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描写的奇崛。如果说对“金盅”的没法理解是学生知识问题,那么,对“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这类句子的品味则让教师讲解感觉十分奇崛。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但对比之后却不说到底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己去想。这种手法的运用郭沫若在散文诗《白鹭》一文也出现过:“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同样,学生读后到底也不知道白鹭的具体形状。由此,让人联想到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莫非,作者是仿其道而写吗?然而,宋玉在虚晃一枪之后,还有实质的描写:“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也许,郭老太看重这些90后的学生了,认为他们有超常的想象力,再往具体里写,反会被他们笑为迂腐。其实,不然!
那么,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教师授课时要做的工作。不然,我们的授课就是无效的,学生读完后,仍然感觉“石榴”的生涩、奇崛。具体做法如下:
以看代说,掰出石榴的深度。每讲到这两处,我都会把相关的图画陈列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图读文,品味作者写作的妙处。
关于“金盅”的描写,我选择四副图画作对比:
■
(图一) (图二)
■
图(三) 图(四)
通过这四副图片的观察,学生自然会明白:郭老这句博喻,说的不是一种情况,而是石榴的渐变过程,他是把石榴的变化过程用几个喻体杂糅在一起了。如果,我们对照图片,再去读文字,其中的妙处自然晓得了:图(二)是初成石榴,和图(四)的金盅很是相似;图(一)是成长时期的石榴,不就是图(三)的形状吗?如果条件允许,用动画把石榴的变化过程影映出来,效果更好。而“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首次曝光171页初中语文学霸手写笔记(可打印).docx VIP
- 排水球墨铸铁管道工程技术规程.pdf
- 模板中文软件版Project2010-详细教程.pptx VIP
- 云南曲靖钢铁集团双友钢铁有限公司钢铁转型升级一体化项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VIP
- 模板中文软件版project2010详细教程x.pdf VIP
-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教案全集.doc VIP
- 2025年上海市汽车园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3年10月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docx VIP
- 三一EBZ200悬臂式掘进机使用说明书.pdf VIP
- 《 卷烟工厂能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编制说明.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