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高师院校传统文化教育
谈高师院校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高师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寓教于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发挥校?文化的载体作用;要寓教于动,发挥校?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要寓教于行,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等师范类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21-02
一、高师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高等师范类教育的人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已呈现出逐渐被弱化的趋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局限于被冠以传统文化之名的书法、中国传统绘画、民乐和文艺表演等文艺活动之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了解却极其概括和笼统。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其现状已不容乐观。
我们专门对相关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读过《诗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的高达78.6%,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的有17.6%,能够写出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军事家各一名的仅占0.5%,写出三名的占3.1%,写出两名的占13.2%,写出一名的占92.4%,竟无一人能够全部写出中国传统风俗节日的名称,有些甚至将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教育状况陷入极其尴尬的境遇之中,前景堪忧。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使传统文化教育扭曲
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理论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所信奉的儒道文化,几乎已被西方的自由、科学观所替代。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孝亲尊师、温恭谦让、惩恶扬善等做人标准和理想人格,被充斥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所替代,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浮躁、空虚,精神家?丧失。进一步导致价值虚无,理想和信念渐趋淡薄。懒惰、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成为现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仁爱之心,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严重障碍。
2.??代高师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使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的途径非常有限,大多是来源于中小学阶段语文课、历史课和政治课的部分内容,通过死记硬背所掌握的若干经典古文、古代故事等。但在进入到大学之后,由于专业分科划分过细,学生的学习内容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尤其理工科的学生,除了部分通过选修传统文化课程之外,极少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去接触和学习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
3.现代大众传媒的误导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形
时下,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一方面加强了人们了解和学习知识的时效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误导性。各种被冠以“正剧”、“戏说”名称的所谓“古装”的电视剧、电影,名义上打着反映传统文化的旗号,事实上传播的都是些被歪曲了的历史和故事,剧本情节粗制滥造,无中生有,甚至一些现代流行词汇滥用于其中,造成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种种迹象表明,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普及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高师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1.培养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奉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和君子积极进取的个性精神;他们面对困境,奋发图强,与挫折厄运不断地进行抗争,永不低头。如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获得成功的,这种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他们勤奋治学,奋斗不息。因此,在师范类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认清当今形势,树立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教育学生学习自强不息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尤显重要。
2.提高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尚“德”,强调“德”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谦恭礼让”、“严己宽人”的处世哲学。其中“厚德载物”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当代高师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和胸襟。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观念更是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高尚的道德价值观的箴言。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