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震泽--正修堂调研报告!
江苏古镇-震泽实地测绘及正修堂调研报告
所属课程:中国古建筑与法式制度
授课教师:郭华瑜
调研时间:2012-7-13至2012-8-14
调研地点: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正修堂
调研人员:洪峰
院系: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目录
序···············································(3)
调研报告
一.震泽古镇概况 ··································(4)
1.历史上的震泽······························(4)
2.震泽现状·································(5)
3.该地古民居保护情况······················(5)
二.古民居正修堂调研报告························(6)
1.正修堂历史简介··························(6)
2.正修堂现状······························(6)
3.内部梁架柱网分析························(7)
4.细部装饰鉴赏····························(11)
三.浅谈古镇保护的问题························(13)
序
2012年7月初,我从北京南下至苏州,参加汪永平老师组织的针对毗邻苏州的吴江所辖古镇的古建筑测绘及绘图建档保护工作。工作历时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对同里,震泽,铜罗及黎里古镇内的相关文保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测绘,尽管此时正值江南酷暑之际,每天头顶骄阳,汗流浃背,然同学们对于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并在这曾“包孕吴越”的江南太湖流域鉴赏与学习了苏南地区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对于我而言,此次苏州之行,不仅增进了我对于中国古建筑瑰宝的进一步认知,同时也是将课堂学习与户外实践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结合。另外,在该次学习过程中,我也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在这次对于苏南建筑的实地测绘与调研中,进一步延伸了我在上学期对于《营造法式》一书粗浅的研习。特别是在现场观察与绘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认知上的不足,或者是错误的理解。同时在此行中得到《营造法原》一书,通过对于此书的学习与图版校对,我较为深刻的体会到苏南古建筑的特色,并由此认识到了南北古建筑的一些结构与名称上的差异。可谓不虚此行!
学生洪峰
2012年8月27日
写于 呼和浩特
吴江市区位及三镇位置(黄色方框)图
震泽古镇概况
在对于正修堂进行调研之前,有必要先对于该堂所在地震泽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形成简单的认识。
历史上的震泽
古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该处紧邻太湖,风景秀丽,水网交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昔日柳亚子先生曾赞誉震泽为“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
震泽现状
如今这座温婉古镇,依旧小巷悠长,古韵犹存。并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生平显著提高。小镇现有居民6万多人。从形成年代看分为新区和古镇区。古镇区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区,奠定了小镇的文化根基。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依托于新区提供生活资源的补给。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古镇增添了新的活力。
该地古民居保护情况
在对古镇民居的走访调查中,我们通过调研以及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甚至包括当地住户的交谈发现,古镇区域内的民居建筑保护仍然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
首先,现在居住于古民居中的住户除了少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多数已出租给外地打工者。而本地的年轻人多数已外出打工或搬入现代住宅。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外地打工者对于其所居住的建筑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改建(如改换门窗样式,安装吊顶等),甚至是破坏,更有甚者私自拆卸并出售古民居内门窗,雕刻装饰等,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危害。
其次,居民普遍对于自家住宅是否成为文保点并不关注,也并不期盼依靠“文化名镇”的效应带来额外收入。相反对于自家住宅何时要拆迁凸显关注。
最后,应该说当地政府部门缺乏对于当地住户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将相关住宅挂上文保点后便禁止住户进行便于现代化生活方面的改动,但又缺少对于住户在经济和住房上的补助,导致住户有情绪,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意识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