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运气七篇学术思想探讨兼论《内经》的医学和气象问题.doc

《素问》运气七篇学术思想探讨兼论《内经》的医学和气象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素问》运气七篇学术思想探讨兼论《内经》的医学和气象问题

《素问》运气七篇学术思想探讨兼论《内经》的医学和气象问题 对于《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以下简称《七篇》)古今聚讼纷纭,争论的焦点是——《七篇》是否是《素问》的原作。宋代林亿等认为其非《素问》原作,近代方药中先生认为《七篇》不是伪书,而是《内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七篇》究竟是否是《素问》原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其内容有什么学术价值、鉴此,现就《七篇》的学术思想作一概要探讨。 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七篇》主要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气候变化尽管复杂多样,但《七篇》肯定它们是一个有规律的有严格秩序的循环,一年一个小循环,六十年一个大循环,通过“五运”和“六气”两大系统的运动,形成六十种气候变化类型。位居自然之中的人及其他一切生物类,也都出现了与之相应的规律性周期的变化。 《六微旨大论》指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人类生活于天地之气交会之中,故必须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也同样依赖天地之气的作用,才能正常生化。《七篇》将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纳入“五运”和“六气”系统,从时间和利用的统一整体上考察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运气有太过不及、胜复、郁发等具体变化,气候、物候、病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气交变大论》载:木运太过,出现大风流行,天上云物飞动,地上草木摇动不宁,江至倒偃摇落,人体易得肝病;木运不及之年,出现燥气流行,肃杀之气太甚,生发之气不能应时而至,草木不荣,谷物不能成熟,人易得肺病。六气中司天在泉之气分司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六气不同司化,气候、物候、病候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六元正纪大论》载:凡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于天时,大风时起,原野昏沉,白埃四布,云聚南方,寒雨时降,植物成熟于夏秋之交,人病多以寒湿为患;凡太阴湿土在泉,雨水偏多,草木早衰,雾露布满山谷,山色昏蒙,人多痰饮病。在六气胜复时仍然显示了自然变化和人体发病的关系。如《至真要大论》载:太阳寒气偏胜,冷凝之气到来,不到结冰时而结冰,羽虫的化生时间推迟,人体病多痔疮、疟疾、胃痛;如太阴湿气来复,则湿气大胜,大雨时行,鱼类鳞介动物多见于陆地,人体脾阳受困而见身重中满,饮食不化,胸中郁闷不畅,喘嗽痰饮发于中。当五郁之发时,同样出现三候同步变化。如《六元正纪大论》载:金郁之发时,“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霜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病多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咽干面尘色恶等。 这些描述说明,人和天地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变化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我们不能否认《七篇》所揭示的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规律含有机械推测的成分,对照今天的实际情况未必完全相符,但从其所记载的内容分析,大多来自对自然界及人类生命活动的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我们通过这些直观的观测和记载中,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认识论而言,它对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的研究并不囿于人体本身的变化,而是将人置于整个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这个大环境下来加以考察和研究,从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分析和把握,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医学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七篇》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元,气的升降相因,交错相感是产生自然界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根源。《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由作矣。”自然界一切气候现象都是由“五运”和“六气”两个“气象要素系统”交错叠加,经过自然的综合而形成的。这种运气交错叠加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变动性。如果运气和时序主岁大致相合则气候谐和,风调雨顺,反之则时序错乱导致灾变。故《五运行大论》说:“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从其气则和,逆其气则病。”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极好的记述:“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气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其发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谓之从,天气明絜,燥而无风,此之为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谓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疠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运气的变化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它提示人们应该把握运气的变化规律。“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六元正纪大论》),即令人体和调于运气的生化规律,适应天地升降之宜,才能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