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 新闻侵权 传播政策教材课程.ppt
新闻侵权;一、新闻侵权的界定及构成;(三)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1993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新闻作品已发表
法理上的主要司法依据;引起社会后果(社会贬损性、精神痛苦、财产损失)
2、新闻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主要表现:诽谤和侮辱
3、具有特定指向:
①新闻侵权一定有特定指向,不涉及明确主体的报道或评论,泛指某方面的情况都不构成新闻侵权。(腐败、假冒伪劣)
重庆《狗比女人好的15条理由》;②文学作品侵害他人名誉权:真实姓名、事件作品(报告文学、传记等);真实事件作品;姓名真实、事件虚构;主要情节雷同真实事件;影射。
荷花女案件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①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周西成演义》案件中的遵义晚报社(P131)
②过失: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二、新闻传播与名誉权;2、侮辱(insult):使人蒙受耻辱。包括暴力、口头和书面三种方式,新闻侵权引起的侮辱主要指书面侮辱。
①与“诽谤的”的区别:表现方式不同
②表现特征:辱骂和丑化。
(四)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
1、全面抗辩:真实;公正评论;媒体特许权(绝对和相对)。
2、局部抗辩:更正;消息源;原告过失。
;(四)网络诽谤
1、网络诽谤的特殊性和普适性:
(1)特殊性:“把关人”弱化;匿名和广泛性(法不责众?) ;唾沫成海,传播迅速,容易形成舆论;永久性(?)。
(2)普适性:与传统诽谤机制一样,适用法规一样。
2、治理网络诽谤的主要问题:
(1)保护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平衡问题。
(2)事实真实与公众利益问题.
万邦案;三、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一)概说:
1、隐私权:个人(自然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1989年沃伦和布兰戴斯 《隐私权》)
①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公众人物)
②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
2、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①明确基本隐私:人身、人格、家庭、住宅等
②明确单项隐私:(专门法规定)离婚诉讼;未成年人诉讼;个人通讯;收养秘密、个人储蓄;某些疾病(艾滋病)。;
③明文禁止擅自公布???宣扬(1979《刑诉》个人阴私“权”——个人隐私”权)
(二)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侵害隐私权的常见方式:
1、公布、宣扬隐私:
①报道敏感话题对当事人不做回避(性、非正常男女关系)(P172史可诉广告公司)
②未成年人相关隐私(1999金华中学弑母案)
③披露他人婚姻家庭情况
④披露他人通讯秘密
⑤披露其他个人资料;2、侵入私生活领域:
侵入住宅;窃听、偷看他人通讯秘密;公共场所的私人场合;互联网私生活;骚扰影响他人生活安宁权(王忠泰诉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物上错印电话号码致其受电话骚扰损害赔偿纠纷案)
(三)侵害隐私权的排除:
1、公共利益
2、当事人同意(未成年人不属此列)
3、使不可辨认;(四)“人肉搜索”与隐私权
1、简介:又称人肉搜索引擎,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中的人际互动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2、“人肉搜索”是信息(网络)社会特有的信息传播形式。
3、从舆论喧嚣走向理性回归:中文网络“人肉搜索”的勃兴。
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可是,立时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这一网络事件被公认为井创“人肉搜索”之先河。 《人肉搜索大事记》
;4、“人肉搜索”的社会成因:
①追求正义感
②时代参与性
③受利益驱动
④情绪宣泄的工具
5、“人肉搜索”的伦理悖论
①极善与极恶共存
②无限自由演绎网络暴力
③“沉默的螺旋”引发网络霸权
;6、“人肉搜索”伦理悖论形成的传播因素分析:
①第三人效果的强化
②“把关”模式的演化;③信息性质不一。
7、“人肉搜索”在法规上的调适:
①现实中的法律尝试
江苏徐州曾在2009年1月立法通过禁止人肉搜索,但遭遇9成网民反对,最后当局让步表示揭示官员贪腐不在此限。
2010年7月,浙江省通过《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明确禁止“网上公开个人信息”。
2010年10月中旬,深圳市律师协会就向全市律师发布通知,号召广大律师报名参加《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立法项目组, ;②“人肉搜索”必须坚持的几项原则
公共利益优先(类似于“通缉令”)
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
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伤及无辜
扬善去恶
避免市场力量的干扰(炒作)
搞笑版《人肉搜索公约》;四、新闻侵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