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9届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 辛亥革命高考真题+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 辛亥革命高考真题+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步 研习高考真题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根本目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项。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抵制维新思想传播与题干无关,排除A、C两项。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及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时期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现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活动,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3.[2016·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图1 图2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和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911年10月和11月”,可知是武昌起义前后。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图2刊登在1911年11月的《申报》上,不可能是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排除①;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而两则广告均刊登于1911年,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4.[2015·北京卷]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抗清王朝的运动,认为清朝的发饰容易让中国人忘本,故而提倡“剪辫蓄发”,回归中国古代发饰,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的对接,同时从太平天国的施政措施来看,其与民主自由不相容,故A、C两项错误;通过材料“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欲除……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都主张剪辫,它们有着相同的目的便是推翻清政府,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有宗教信仰,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没有,故D项错误。 5.[2015·浙江卷]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由“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了近代以来民主观念逐渐增强,反映了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这一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没有民主,故A项错误;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进程,但不会起到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6.[2014·广东卷]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17年”,再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反映的是某事件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材料“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B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