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特别的人不走寻常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闻一多特别的人不走寻常路

闻一多:特别的人不走寻常路 王开林 中国古人有一个相对理想的“三部曲”: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他们到人世间这样“游”过一趟,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遗憾了。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杨杏佛在上海中国公学演讲,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演变归纳为“三士论”:年轻时,心忧天下,是志士;壮年时,有了声誉地位,是名士;到了晚年,吃斋念佛,是居士。表面看去,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倾其所有,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其实百念俱废,一事无成。“英雄到老终归佛,名将还山不言兵”,这副联语不仅变成了某些大人物的遮羞布,而且变成了他们的免战牌,将它堂而皇之地挂在家门口,众人就得朝它焚香叩头,赞叹之不足则歆羡之,歆羡之不足则膜拜之。要知道,在龙钟古国里,集志士、名士、居士于一身的皤然老叟必定被尊崇为“国宝”和“人瑞”。 杨杏佛的“三士论”切中肯綮,那些大腕巨擘的自尊心很可能被他一语击伤。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杨杏佛所循的路径(“志士—名士—斗士—烈士”)与闻一多所循的路径(“诗人—名士—斗士—烈士”)相差不大,两人殊途同归,由于反暴政,争人权,惨遭恶势力的戕杀。他们不肯吃斋念佛做居士,偏要做赴汤蹈火不回头的斗士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烈士,究竟是脑袋不够灵光,性格过于暴躁,还是念歪了经,吃错了药,误入了歧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然就不会有唾手可得的答案。 儒家文化讲求中庸,倡导克己复礼,对铤而走险的拼命哲学和“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革命哲学敬而远之,尽管至圣孔丘、亚圣孟轲偶尔也会引吭亮嗓,唱一唱“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和“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高调,但日常流行的调式总是不温不火不亢不卑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哪一句算得上豪气干云?说白了,儒家子弟恒久地抱定一个宗旨:倘若能够与贵显者合作,就尽可能谋求合作,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也无妨;真要是贵显者过于邪恶,惹不起总还躲得起,躲猫猫谁不会?拍屁股闪人谁不会?这就不奇怪了,在中国,自古以来,由大儒转变成犬儒的例子很多,由大儒转变成烈士的例子却少之又少。 一个人成为烈士,其先决条件究竟是什么?不外乎“性格决定论”、“时势决定论”、“主义决定论”、“利益决定论”,由这四者发酵,产出高度数的“白酒”。任何比喻都难免蹩脚,但“白酒”的寓意八九不离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们何故没能回家?只有一个原因:这些“醉汉”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被追封为烈士是他们死后仅得的哀荣。 烈士是否也应该像拳击选手那样细分量级?为民族利益牺牲的人是重量级烈士,为党派利益牺牲的人是中量级烈士,为个体或小集体利益牺牲的人是轻量级烈士。这样划分可能会让烈士遗属深感不适和不惬,那就姑且作罢。我曾听到一位高人发表见解,他对“烈士”的评估和考量迥异于俗见常规。在他看来,三种人最可能成为烈士:“第一种是愣头青,连深浅都没摸清楚,一个猛子就将脑袋扎爆在水底的石头上,这种人最多;第二种是愤青,连状况都没弄明白,一怒之下就赤裸着身子冲进虎穴狼窝,这种人次多;第三种是确确实实拿定了主意的猛士和认定了主义的志士,以身殉道而甘死如饴,这种人较少。盛产烈士的时代是黑暗的时代,大白天打灯笼也找不见烈士踪影的时代则是堕落的时代。”他的话对不对?每个人都可以冷静研判,自由裁量。也许有人会想,在三种烈士之后兴许还可以添加第四种“烈士”,他们被某个集团忽悠上船,经过彻底洗脑之后,从此变成视死如归的铁血战士,比如“黑寡妇人肉炸弹”,就是恐怖组织掌控自如的必杀利器。由于他们反人类反人性反人道,这样的“烈士”被打入另册,应该不算冤屈了他们。 特别的人不走寻常路。闻一多是不是特别的人?他走过的人生路是否寻常?他应该属于以上哪种烈士?要回答这三个问题,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我们的研寻难说轻松。 一、从学子到诗人 1912年,闻一多(1899—1946)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时他的姓名为闻多,由同学恶作剧,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乱起绰号,他感觉很不舒服。那时,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只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又简单又好听,意味也不差。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校,所用课本,所用教制,均属原样移植。在清华,这群少年学子成长为青年,学到的不只是英文,还有美国议会民主的精髓。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班底由庚款留美学生构成,这绝非偶然。民国期间,被暗杀的三位公共知识分子杨杏佛、李公朴、闻一多,均出身于清华,可见那种熏陶是沦骨浃髓的。 清华学制八年,闻一多却读了十年,先是英文程度不够留级一年,末了是闹学潮留级一年。闻一多的同班同学罗隆基热衷于政治,曾标榜自己“清华九年,三赶校长”,殊不知,闻一多有过之而无不及。闹学潮的学生通常爱出风头,何况闻一多初入清华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