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非口服给药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皮肤渗透性:小鼠 豚鼠 羊 兔 马 猫 狗 猴 乳猪 人 黑猩猩 无毛小鼠、大鼠、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大多数动物皮肤的角质层厚度小于人体皮肤, 毛孔密度高,药物透过较人皮肤容易。 必须注意不损伤角质层。 3、皮肤的种类和皮肤的分离技术 (一)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第32页/共62页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皮肤上后,间隔一定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可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静脉注射相等剂量后所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进行比较,可求得经皮吸收的药物量。 第33页/共62页 第三节 黏膜给药 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②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③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④无首过效应⑤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给药特点 ①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②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贴剂 剂型 一、口腔给药 第34页/共62页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⑴咀嚼粘膜25%: 硬腭和牙龈表面 角质化上皮⑵内衬粘膜60%: 舌背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 未角质化,渗透能力强 ⑶特性粘膜15%: 舌背部 角质化和未角质化 第35页/共62页 第三节 黏膜给药 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 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 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 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 吸收途径:被动转运 第36页/共62页 第三节 黏膜给药 口腔黏膜表面有胶状的黏液,覆盖于整个口腔内,与黏膜细胞表面相连。 组成:糖蛋白、水分、酶、电解质、核酸 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 第37页/共62页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上皮屏障:完整的黏膜上皮是阻止异物、药物和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酶降解屏障:酯酶、糖酶、磷酸酯酶。 渗透屏障 第38页/共62页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复层扁平细胞的屏障作用 给药部位 被动扩散—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之间 唾液的冲洗作用—药物保留时间短(影响最大) 生理因素 舌下片保留时间短,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生物黏附制剂 吸收促进剂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剂型因素 第39页/共62页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人或动物的离体口腔黏膜扩散实验 常用动物:狗、家兔、猪、恒河猴、豚鼠、仓鼠、大鼠 实验装置:垂直或平行扩散池、流通扩散池 (二)体内法 第40页/共62页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多用于起局部作用,如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等。 方中可加入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或以生物黏附、生物降解性微球给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鼻黏膜中血管多 、渗透性大, 无首过效应,也不受胃肠道酶及pH值影响 速度快,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易行 第41页/共62页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二.鼻腔给药 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可避开肝道过作用、消化道代谢和降解 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易行 第42页/共62页 (一)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 第三节 黏膜给药 第43页/共62页 鼻腔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黏膜表面有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黏膜表面还有许多可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 粘液中的主要成分为水分和蛋白酶,pH为5.6~6.5,是蛋白水解酶的最适pH 鼻黏膜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 有些药物鼻腔给药可避过血脑屏障 (一)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 第三节 黏膜给药 第44页/共62页 鼻黏膜:其上皮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药物吸收有效面积大,上皮细胞下面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 黏液:通过鼻咽管进入胃,或被排出体外,清除异物和微生物; 黏液的存在缩短了药物与吸收表面的接触时间; 黏液中有肽酶和蛋白水解酶,pH5.6~6.5,是蛋白酶的最佳工作环境。 (一)鼻黏膜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 黏膜给药 第45页/共62页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 鼻腔pH 血液循环 脂质通道和水性孔道 成人5.5~6.5,婴幼儿5.0~6.0 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 生理因素 活性最高的酶为氨基肽酶 鼻腔分泌物 纤毛运动 缩短药物在鼻腔吸收部位滞留时间 第三节 黏膜给药 第46页/共62页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解离度 脂溶性 分子量:1000 粒子径:10μm 吸收促进剂 多肽蛋白质类的吸收 关键是延长药物在鼻黏膜的停留时间 (生物黏附性材料制成微球) 溶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pptx
- 四配制酒.pptx
- 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ppt
- 化学选修5一.ppt
- 14工程形体表达方法.ppt
- 八女性生殖系统.pptx
- 11地下水.ppt
- 机器人感觉技术与传感器.pptx
- 21 通过神经系统调.ppt
- 图解法与单纯形法.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