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树误打误撞揭了收藏界短儿
吴树误打误撞揭了收藏界短儿
【√】吴树说,他的义务已经完成了,至于如何规制文物市场,是当局者的事情,“我没能耐,我走不动了”
与吴树的见面约在位于北京南城的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这所私人博物馆的主人白明是一位收藏家,系吴树好友。吴树告诉《方圆》记者,最近常常“泡”在这里,帮助电视台、报纸,甚至网站搞策划,不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
吴树在出版完中国文物黑皮书之《谁在忽悠中国》后,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前两部书――中国文物黑皮书之《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吴树被《文化遗产》杂志评为“2010年中国遗产保护十大人物”。
《文化遗产》对他的评语是:他在死神的追逐下,竟然还能沉疴偷闲,对中国文物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写出长篇纪实作品“中国文物黑皮书”。他以衰弱之躯,立于历史观的高端,在书中对目前中国文物的危机现状直言不讳,对诸多危害中国文物事业的丑陋现象四面出击,令人读而震惊,思而后愤――吴树:淡定生死,以笔为矛的斗士!”
对于这些殊荣,吴树总是谦虚地回应:我只是误打误撞揭了收藏界的短儿。
误入“收藏”深处
今年62岁的吴树出生在江西,退休前是江西九江电视台的副台长、高级编剧。他写过很多作品,比如电视剧《黎明行》、《父亲》、《黑暗的心》,电影剧本集《阿门》等。“比这个(中国文物黑皮书)好,我不断换笔名,就是不想往外报,不喜欢热闹。” 许多朋友私下里都替吴树惋惜,说他是一个苦行僧似的行文走字者。
2003年,吴树从电视台退二线,应法国方面的多次邀请,要赴法讲学和写作,没料想成行之前,竟鬼使神差般地病倒了,之后就留在北京治病。为了排遣痛苦,他跟着朋友去潘家园等古玩市场逛。“一来二去,就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
吴树总说自己很幸运,一入行就能遇到千载难逢的好事。2004年吴树从北京回九江,回来时飞机晚点,当时他的一个学生记者跟他说:“我知道一个村庄,在陶渊明故居附近,一个老百姓挖地,挖出一窖高古瓷来,你去看看?”吴树去了,最终花了2000块钱买了十件据说??西晋的青瓷。
到北京以后,他挑了其中一个最小的水盂(古代文房用品),向店家去请教。开店的老板告诉他是“西晋的”,吴树问值多少钱,他说“200元-300元吧”。吴树谢过就往外走,一出门,专家把他拽住说:“你别走,你要多少钱才肯卖?”吴树就问:你多少钱肯要?他说“3000元”。吴树说不卖。他又一拽,“两万。”吴树还是没卖,“我又不是真想卖。但当时就想啊,这个文物市场怎么这样啊,这价格之间的差异大的离谱,也太有意思了。”
因为朋友比较多,吴树买了东西,也常常请他们掌眼,但掌眼也不成,还是买了不少高仿,但一边吃亏一边学,再加上请教各种人,慢慢的,鉴定知识就丰富起来。如今,也常常有人称他为鉴定专家,但他总是一遍遍跟别人解释:我不是专家,只是记者,我自己都说没有鉴定标准,哪来的鉴定专家!
他决定做点什么
吴树真正开始关注文物市场是在2004 年。有一天,他在国家博物馆偶遇一对父女,那个五六岁的孩子,边看展览,边指着展柜里的唐三彩、北魏陶俑对她爸爸说,“爸,这个我们家有,那个我们家也有”,继而又问父亲:“爸爸,这些也是从潘家园淘来的吗?”父亲则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这一次对他触动很大。在吴树看来,博物馆的殿堂是很神圣的,但如果后代心目中,博物馆里的珍藏和潘家园地摊上的假货是一样的,那问题就严重了。他以一个文化人的直觉,认为这个市场出问题了。当天晚上回去,他就决定做点什么。
之后,吴树开始调查文物收藏市场。先从潘家园开始,从谁在买卖、文物源头,到二贩子、盗墓的、制假的、专家,一项项地调查。“除了北京,我还到过景德镇、河南、蚌埠等各地,结识方方面面的人,专家、盗墓的、走私的、中介的都有,常常是你介绍我,我介绍他,一点点学习积累,逐渐构筑起一个人际关系网。”
在调查的过程中,吴树曾先后两次到过盗墓现场。“能到盗墓现场不容易,这里面道道可多着呢!”他得意地向《方圆》记者说出自己的秘诀。
吴树的秘诀之一是说内行话,混在文物贩子中,以此找机会进入盗墓现场。为了掩饰身份,他还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叫“老张”的文物经纪人,因为国内这种经纪人不少,不容易引起文物贩子的怀疑。
他的另一个诀窍便是用“包坑”的形式来诱惑盗墓者,也就是在没有挖开古墓之前,就事先说定一笔价钱,无论有没有文物、挖出什么文物,这笔钱都肯定给盗墓者,这种方式也能说服盗墓者带他到现场去。
“我当时的身份是买主,还给自己改了名字,现在就不行了,那些人都认识我了,再做暗访很不容易。”吴树笑着说。
写书是不吐不快的情绪使然
“传统文物,包含着祖宗的情感,我爱他,爱流传下来的文化,很爱很爱,当看到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