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价值冲突的和合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解价值冲突的和合学

化解价值冲突的和合学 ――和合学的创立者张立文教授访谈录 祁润兴 ??? 编者按:张立文老先生是当代国内外声名卓著的中国哲学与文化哲学专家。和合学为先生首创。张先生说,和合学既不是知识体系,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关于化解价值冲突的战略思维。创建和合学的宗旨在于,切实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圆满融通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尺度,顺利化解人类社会的冲突。社会文化建设,只能是人类智能在生存世界的和合创造,而不会是体质力量在竞技场所的冲浪决赛。本访谈以化解价值冲突为核心,全面讨论了和合学的缘起和构想,借以展示先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和创新思维的学人风范。采访者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讲师,中国哲学硕士。 祁:张教授,据我所知,早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您就以求道为己任,大胆地悬置分门别类的板快式批判,在理论思维道路上独辟蹊径,首先提出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作为具体研究朱熹思想的有效方法。您的《朱熹思想研究》,是运用中国哲学内在方法解读中国文本的成功范例。香港《镜报》月刊曾载文指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能还各个哲学体系以本来面目的。美国著名学者陈荣捷教授也曾说过:此书学术水准很高,肯下死功夫做学问。请问,您为什么选择朱熹思想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从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的提出到和合学的创立,您相继从哪些方面下了死功夫? 张:我研究朱熹思想先后35年有余,其间既有神交的愉悦,也有遭害的悲愤,更有智慧闪光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涵溉。我之所以选择了朱熹思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分合变奏,全息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沉忧患。朱喜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政治经济、半壁江山的分裂格局和学绝道丧的纷乱态势,都迫使思想家自觉而勇敢地担当起当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使命,回应历史挑战,化解价值冲突,重建精神家园。朱熹以求理、求实、主体、力行和开放等一系列学术精神,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体系,用天理二字成功地融摄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出色地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汉唐训诂学向宋明义理学的理论转型,极大地显示了中华和合思想内在的生命智慧和无限的变易潜能,为中国古代社会后七百年的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的道德精神支柱。 诚然,朱熹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随着其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消逝,早已凝固成为文本化石。但是,作为道德传统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它所映射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在经历了炼狱般的煎熬之后,定会 冲破僵死的化石文本,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逢勃升起,不断获得新的生机。 ???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痛苦转生。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的提出,旨在为这一艰难的转生寻求合适的助产术或点金术。因此在《朱熹思想研究》前言里,我曾这样写道:点中国哲学思想资料之石,而成科学的中国哲学史之金。然而,要想点石成金,欲使枯杨生,没有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大过勇气,没有死去活来的学问磨炼,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从1981年到1989年,兀兀寒暑,漫漫春秋,反复沉思,勤劳笔耕,我以太史公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意志砥励,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精神鞭策,先后完成了十余部著作,累计近四百万言。历经千难万险,饱尝千辛万苦,终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范畴逻辑结构网络上自家体贴出和合二字,随即创立和合学,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找到了落脚点和安顿处。 祁:听了您的这一番追忆,不禁使我联想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说的那三重精神境界。 张:静安先生是过来人。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又适逢世纪之交,故能诗意地言说做学问和干事的渐进道路与顿悟契机。 祁:从80年代末开始,您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论文著述中申明:和合是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请问,既然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生命智慧和内在价值的精髓,那么,为什么还必须经过众里寻它千百度的死功夫,才能最后在蓦然回首之际,将其活生生地体贴出来呢? 张:你追问得很好,其实,这个问题有着现成的答案。孔子讲过一句格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和合人文精神是道德本体,属于形而上者。她不会像有形的器物那样,赤裸裸、明晃晃地摆设在那儿,听任你去客观地观察或冷静地思考。只有当你以诚明合一之心踏上弘道征途,冲破原有价值观念编织的天罗地网,饱经理论思维创造阵痛的磨炼和洗礼后,才有可能豁然贯通,恍然大悟,用自家的生命热情体贴出她的真实存在和本来面目。 祁:如此说来,和合是活生生的民族精神,是沉甸甸的智慧结晶。张教授,您能不能用形象的话语形态,说明和合确实是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呢? 张:意境逼真,气韵生动,本来就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独具的艺术魅力。就拿和合二字来说吧。在上古汉语系统,和字有两种左右组合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