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曲理论、技术、技巧散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作曲理论、技术、技巧散见.doc

戏曲作曲理论、技术、技巧散见 第29卷第4期 2008年11月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ChineseTheatreArts Vo1.29.No.4 November,2008 戏曲作曲理论,技术,技巧散见 刘正维 摘要:文章根据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自身规律与相关记载,对戏曲音乐的史态与现状作了某些梳 理,提出了某些见解;根据戏曲作曲实践,在理论,技术,技巧方面作了一些剖析与93纳. 关键词:大变革明代文艺复兴四度三音列布衣为本扬调屈调 一 ,戏曲作曲的五个发展时期与三大阶段 公元10到14世纪是北曲,南曲到元曲的第一 个黄金时期;14到16世纪是高腔到昆曲的第二个 黄金时期;16到l7世纪是秦腔(梆子腔),楚调(皮 黄腔)兴起与盛行的第一次大变革时期;20世纪前 半叶是流派纷呈与地方戏曲声腔崛起的第二次大 变革时期;20世纪后半叶是戏曲作曲空前发展的第 三次大变革时期.五个时期实分三大作曲阶段:第 一 ,二时期是以士大夫文人为本的专业性作曲的先 期发展阶段;第三,第四时期是以布衣为本的业余 性作曲的蓬勃发展阶段;第五时期是紧密联系群众 的专业作曲的空前发展阶段. (一)前500年以士大夫文人为本的专业性作曲 (1)《宋史?乐志》载:真宗(998--1022)不喜 郑声,而或为杂剧词,未尝宣布于外.词是包括 文学和音乐两个方面的词调的简称.即真宗参 与了杂剧的剧本与音乐创作,说明我国戏曲作曲至 少已经有了千年以上的历史.(2)南宋王灼《碧鸡 漫志》卷二:熙,丰,元佑年问……泽州孔三传者, 首创诸宫调占传,士大夫皆能诵之(中国音乐词 典514面).说明诸宫调是士大夫文人音乐.(3) 北宋时曾在开封住过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 道:北宋后期的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杂 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真宗和徽宗都自封 为道君皇帝,重道轻佛,两位皇帝之间占去了北宋 三分之二的时间.真宗为杂剧词的剧目不得而 知,而大演目连戏则说明当时宗教界已经掌控了 杂剧艺术.(4)明?徐渭《南词叙录》载:南宋的南 作者简介:刘正维,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 戏(南曲),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 调,士大夫罕有留意者.说明南曲继承了北宋人 词,同时又吸收了南方的民间音乐,结果是遭到士 大夫的冷落.(5)元代汉族文人不能以文章猎取功 名,便投身文学艺术..使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 甫等创作了一批不朽的戏曲名着,形成了戏曲音乐 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6)在明代大力恢复汉 文化的大潮中,宋时的南曲易名高腔,以海盐腔,余 姚腔,弋阳腔,青阳腔,乐平腔等地方剧种性质的 名义跃上戏曲舞台.魏良辅等综南北曲新创了昆 山腔.以明?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不朽名着为代 表,形成了戏曲音乐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前500年的士大夫文人音乐为戏曲音乐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将长于歌唱性,抒情性的曲 牌联缀体发展到极至,歌唱艺术提高到空前的发展 水平.然而,以士大夫文人为本的内核,注定了必然 会有另外的戏曲音乐兴起以替代之. (二)中450年以布衣为本的业余性作曲 明代中后期在恢复汉文化的大潮中,世俗主 义与人文主义在文学艺术界迅速兴起.戏曲音 乐方面的典型表现就是秦腔(梆子腔),楚调(皮黄 腔)的形成与急速传播.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大变 革——第一次大变革.连同俗曲的大传播,唱情曲 艺的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文艺复兴在音乐方面的 突出表现. (1)关于秦腔.张庚,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 戏曲通史》下卷第176页,在说秦腔的一段中载: 陆次云《圆圆传》中有一段记载,说李自成不耐听 昆曲,而命群姬唱西调.《通史》指此西调即秦 ? 71? 《戏曲艺术》2008年11月 腔.还说叶德辉的《重刊秦云撷英小谱序》说:夫 昆曲雍和,为太平之象;秦声激越,多杀伐之声. 说明当时的秦腔是与昆曲极为不同的另一种戏曲 声腔.刘廷献(1648——1695)的《广阳杂志》载: 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氏是 清?顺治,康熙年问人,说明清初早有秦优新声. 无锡梁溪人顾彩在《容美纪游》中也说:他在清?康 熙年间游到今鄂西南大山丛中的容美土司(今湖 北鹤峰一带)时,土司招待他.《纪游》说:康熙四 十二年(1703)月十二日会饮于行署小阁.当场 唱戏.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 腔,略带楚调.男优皆秦腔,反可听[所谓梆子腔是 也].请看,1703年秦腔就已传到了鄂西南交通极 为闭塞的大山丛中.说明明后期已经形成了梆子 腔. (2)关于楚调(皮黄腔).明人袁小修在《游居 柿录?袁小修日记))283页写道: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乙卯润八月廿六日前夜,在湖北沙市与诸 王孙看戏,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欲,一为楚 调.吴演《幽闺》,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