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docVIP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doc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贰 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   长城是有关军事的设施。这是说建筑长城是用以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的。长城的建筑正可以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两相对立的局面,因而其中的一方有了建筑长城的必要。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对立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次,其间因时因地而互有差异。就西北地区而言,作为引起建筑长城的因素就曾经有过东西对立的局面,也有过南北对立的局面。东西对立的局面只有战国时期秦魏两国的争夺,秦汉和隋时以及明代就都是南北对立的局面。至于战国赵国的北长城,北魏赤城五原间的长城,还有金源的界壕,亦皆各自形成其相互对立的局面,虽皆仅伸延其一部分至西北地区,当也一并论及。   一 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   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在渭洛两河下游的对立局面的渊源甚早,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已肇其端倪。两国争夺的地区在洛河下游和黄河之间的所谓河西地以及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春秋初期晋国已取得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的土地1。春秋中叶,晋国更取得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的少梁2。这样的发展直到战国初期还仍在继续之中。   魏国的强大,始自文侯时。文侯以前,晋国已经取得少梁。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当时应为黄河的重要渡口。文侯即位不久,就进而为少梁筑城,显示开始向河西的扩展。接着又围攻繁庞,驱逐当地的秦人。繁庞就在今韩城市旁,近在少梁之北,此后更取得秦国的临晋和元里,并为之筑城。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临晋更近于洛河。后来还再西向攻秦,直攻到郑县。   郑在今陕西华县,不仅在洛河之南,更在渭河之南。这次战争虽未取得郑县,却在洛阴和郃阳筑城。洛阴在今大荔县西洛河之南,郃阳则在今合阳县东南黄河岸边3。这样的形势,不仅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地位,也威胁秦国洛河以西的疆土。后来秦孝公变法之际还为此颁布过一条命令说:“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4。其间争夺的激烈,即此可以略见一斑。   这篇令中提到了简公。简公就是“堑洛”长城的建筑者。当时建筑长城显示出魏国西进力量的强大,秦国已难于抵挡得住。河西已经丧失,洛河如果再守不住,问题就愈益严重。如前所说,“堑洛”长城固然是筑在洛河近傍,今蒲城县东发现的长城遗址就在洛河右岸。不过洛河左岸还有一些遗迹,就在大荔县最为西南的洛河弯曲处。这显示着洛河以东的土地已经先后失掉,仅仅剩下这一小块,犹能包括在长城之内。   华山之下直至其北的渭河间的土地,同样也引起互相的争执。   前面说过,秦国在这里也建筑过长城。因为郑县之东就是魏国的土地,魏文侯也曾由这里进攻过秦国。实际上这里也在当时东西局面之中。秦国防备魏国,不能不从事长城的建筑。简公筑长城时只是说过“堑洛”,仿佛与渭河无关。不过这里的长城确是秦国所建筑的。简公以后不久就是孝公,其时秦国的国力转强,用不着再建筑长城。这两处长城在当时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因为魏国始终没有渡过洛河,而且也没有夺取过郑县。   秦魏两国形势,到秦孝公时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秦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另一方面,魏国的都城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的迁都本是要向东发展,可是离河西远了,就难免照顾不及。在几次战争中又接连失败,国力也就顿形衰弱。为了防御秦国的向东发展,也只好建筑长城。由于两国争执的焦点在洛河,所以魏国的西长城也傍着洛河建筑。这条西长城自郑滨洛,就是这样的意思。滨洛固然必要,由郑县附近始筑,也有一定的意义。郑县为秦国向东发展的必经之路。滨洛的长城固然可保住河西,长城筑在郑的附近,就足以阻挡秦国向东发展。   秦魏两国相持,直到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魏纳阴晋于秦5,才根本扭转局面。阴晋在今陕西省华阴县,正位于魏西长城的背后。这是说魏西长城的南段已经失去了作用。过了一年,到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魏国又纳河西地,接着在惠文王十年,魏国又纳上郡15县,十一年,秦国改少梁的名称为夏阳6。   这一系列事故,都说明了整个魏西长城的作用都已完全丧失罄尽了。  二 战国时期秦国有关南北对立局面的两条长城的演变   战国时期,秦国还建筑了上郡塞和蜿蜒于陇西、北地、上郡三郡边境的长城。前者是惠文王时建筑的,后者筑于昭襄王时。这两条长城都是当时南北对立局面的标志。   秦惠文王筑上郡塞之前,秦魏两国间曾经发生过雕阴之战。雕阴之战的起因可能是魏国设想在这里进攻秦国,可以减轻秦国对于魏西长城的压力。因为由雕阴南下可以直趋秦国向魏西长城攻击力量的背后,魏国在其西北的疆土并不十分广阔,隔着黄龙山,它固然可以和秦国东西对立。黄龙山上却没有东西往来的道路。因而在雕阴之战前,魏国的出兵还须取道于赵国的定阳。雕阴之战后,魏国损兵折将,完全失败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