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华南师范大学2010网络精品课程.DOCVIP

基于小学语文-华南师范大学2010网络精品课程.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小学语文-华南师范大学2010网络精品课程

小学语文基于“水风景篇”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方案 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选题意义 (一)深化网络教学研究的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而且提供知识建构、评价反思的空间。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学改革是网络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当前,网络教学研究不管在理论构建、系统研发还是在策略设计、效果评价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目前,网络协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WebCL)是网络教学研究热点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如:中国期刊网)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ICCE、GCCCE、CSCL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对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主要还是处于理论论述的层面,其中以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主。国外对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较之国内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协作学习技术的研发及其效果评价上。尽管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是有关协作学习过程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相对较少,国内目前更是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此外,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研究尚未存在一个成熟完整的指导实践的理论框架和实施程序。 通过课题实践,基于专题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已成为普遍受欢迎的教学策略之一。“协作”是PBL的核心。目前,有关PBL的研究,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系统开发,都突出对协作学习(尤其是协作学习过程)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在国内,尤其是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研究人员)对此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但是协作学习过程是纷繁复杂的,当中涉及多种不同的活动,如何针对活动进行设计仍缺少一套比较普遍适用的可实践的操作方法。 因此,从活动的角度出发,结合网络的优势,开展对基于专题的学习中协作学习的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上对深化网络教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网络、计算机、通讯工具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大量文献表明,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协作技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设计显得非常关键。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 二、研究目标 1、提出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内容与方法; 2、利用这种设计方法,开展教学试验,验证其教学效果。 三、理论依据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传统(Kuuti, 1996)。1它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辨证统一的,即人的心理发展是与外部实践活动辨证统一的,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产生于外部实践活动,同时调节外部实践活动。 活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系统(activity system)是基本的分析单位 活动系统包含了六个基本要素:主体、工具、客体、规则、共同体和分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活动系统(改编自Engestr?m, 1987) 在活动系统中,由主体、工具和客体组成的三角形(顶端三角形)是核心。它表明所有活动都是以客体为导向(object-oriented),是由人类(主体)通过工具中介对客体进行改造而完成的。人类的行为活动是处于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正如Leont’ev(1981)所说,“人类个体的活动是一个描述社会关系的系统。缺乏社会关系,个体活动也不存在。”而在活动系统中,规则、共同体和分工是对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描述。共同体是活动中相互依靠的集体,共同参与客体的生产。规则是指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的规定、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潜在的社会规范、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