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困境与实践.docVIP

“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困境与实践.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困境与实践

“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困境与实践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识材”、“辨材”,掌握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对话交流,不断地探索“因材施教”的实践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因材施教 困境 实践      “因材施教”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就倡导要“听其言,观其行”,充分认识、了解学生的特点。程颐和朱熹又从孔子的教学经验当中总结出“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由此而来。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从古至今都备受关注,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却难以较好地落实,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因材施教”面临的困境入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因材施教”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因材施教”一直被奉为古今中外经典的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却难以较好地实现,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班级授课制对“因材施教”造成阻碍。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借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许多高校一个行政班级的人数在40以上。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合班上课,一个课堂少则100人,多则200多人,这恐怕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时不可想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要求老师必须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大班上课的形式,客观上造成了大多数老师在期末结束时不能认全本班的学生,就更谈不上与学生一起生活、谈心、交流,去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了。现实情况往往是老师学生按照课表预定的时间、地点到时进教室,下课铃声一响,便各自离开奔赴???一个课堂,“因材施教”也便成了一句空的口号,难以得到较好的落实。   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了老师的独角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们往往就是根据预定目标和计划设定教案进行授课,却忘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由老师的“授”和学生们的“受”组成。这个“授”与“受”的过程,就是由同样的教学大纲、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计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考卷组成。然而,教学本应是一个生动的过程,每一个老师都无法预料到在真实环境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细节,预设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变得呆板,这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去甚远。   3.对“施教”的局限理解,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一直是教育者十分重视的,“施教”也大多被认为是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拥有大量的知识,学生也就发展了。当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对于“施教”仅仅理解为知识的“授”与“受”,则可能导致学生习惯了机械化的接受知识,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不管是“个别化教学”,还是“分层教学”、“分班教学”,我们对于“因材施教”都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不单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案,帮助他们发挥特长、挖掘潜能,以主体的姿态主动地加入教学活动,凸显自己的独特性。正如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2]   二、“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   1.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识材”、“辨材”。现在多数教学班级人数众多,已成为阻碍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客观因素,如果对教学手段稍加调整,还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我尝试在课间开辟一个名叫“十分钟互动”的小单元,由感兴趣的同学自发参加。提前一周选取其中一名同学做“互动主持人”,他的工作是寻找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前三分钟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接下来的时间由同学自发的向其提问或者补充,大家可以围绕问题随意交流,最后再由老师做总结。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一是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同学们自发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二是通过学生们的发言,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选题内容是学生自由选取的,不再是命题式的,通过他们的发言,可以了解学生们现在关心什么,他们又面临有哪些困惑,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同时还能使学生一些特长得以发挥。这样,老师大体上能够较为准确、及时地“识材”、“辨材”,掌握学生情况,从而做到从学生的生情出发设计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