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城市博物馆文化担当
一个城市博物馆文化担当
中国城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满打满算也只是百年有余。
晚清以降,西风东渐,传教士们播下了中国近代博物馆萌生的种子。一百多年来,博物馆逐渐从中国士大夫私人收藏和皇室宗庙珍藏的狭隘空间中脱胎而出,“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经历了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空间的历程。
1905年,晚清状元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成为第一座中国人自办的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博物馆,尽管在山河破碎的岁月中,“南通博物苑”沦为日军的马厩,但是这座完美结合了中西文化功能的城市博物馆,成为后世的楷模。
1835年,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考察了美国的地理、政治和民情,并得出结论:美国之所以迥异于旧大陆,就在于其独特的民情。而增进民众对自身历史和世界状况的认识水平,进而形成良好民情,无疑正是一座城市博物馆所应担当的文化使命。当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何真正将静态收藏真正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如何为自身精确定位,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如何具体而有分寸地担当起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首都博物馆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孔庙中走来的新首博
从1953年吴晗、郑振铎提议创建首都博物馆,到1979年在孔庙挂牌,再到如今,首博已经成为新世纪北京的十大标志性建筑。半个世纪里,首都博物馆建设的起起落落,都折射着一个城市对文明的追溯和执著追求。
尽管占地2.2万平方米的孔庙庭院深深、气象万千,承载着历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寄托,但是对于一个现代博物馆而言,却并不甚合适。“在孔庙旧馆,首博总共的展陈面积只有1800平方米,文物库房没有任何温度和湿度控制的保障,许多珍贵的文物或者放置于旧房子中,或者干脆堆在古建筑亭子里。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闭门谢客。那时的人员队伍不多,素质也不甚理想。”馆长郭小凌这样描述孔庙时期旧首博的基本情况。
在新首博的酝酿筹建中,指导思想就被提了出来:一个紧扣时代脉搏、收藏北京历史的“容器”。从理念上说,它不应是“文化孤岛”和“受机械规律制约的笨重的物质堆”,而应是鲜活的、人文的、有灵魂的。它的存在必将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城市气质,应是古都历史文化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新首博的展陈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一系列的世界之最更使新首博从开馆之后就赚足了赞誉。它有世界博物馆界最大的10吨液压电梯,可以使文物运输车直接开进地库;它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门,可以有效地防水、防火、防盗;展厅里充满氮气的恒温恒湿现代化展柜,给文物更完善的呵护;馆中的每件文物都在一个自动步进的旋转摄影台上连续拍摄1260张图片,再由电脑将它们进行无缝合成。
正是这些显而易见的革命性变化,才令馆长郭小凌有了“沧海桑田”的感叹。这些最先进的设备,保障了库房里古老文物的安全,方便了学者的研究,也让观众们更惬意地徜徉于奇珍异宝间。“毫不夸张地说,首博今日的硬件条件,在世界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郭小凌说。
而在人力基础方面,现在首博的200多名员工中, 有7位研究员,30多位副研究员,70%以上员工受过高等教育,这样一支科研队伍构成首博学术研究的智力资源。
“首博新馆处处体现着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8943;#8943;”自首博新馆落成以来,业内人士好评如潮。
首博的家喻户晓主要归功于它每年众多质量上乘的展览。从2006年重新开馆起,首都博物馆每年大概有30个左右的特色展览,10个左右的常规展览,5个临时展览。其中共包括6到10个国外展览和20多个北京市的展览。首博之所以每年下大力度策划紧扣时代脉搏的特色展览,部分原因是为避免本土观众的审美疲劳,更深层次上则是实践博物馆文化普及与认知的功能需要。如果说常规的基本展览是首博的核心理念的体现的话,那么临时的特色展览无疑是首博活力的象征。
首都博物馆秉持着“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理念,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理念在首博的建筑设计中就已经充分体现:传统的材料与现代的材料并置,来表达对历史与未来的描绘。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生出文物发掘的意象;悬挑的大屋顶无疑在影射中国传统的出檐,而悬挂式框架砖墙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限;广场的起坡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烘托出了宏伟的巨构。简洁的矩形平面与北京的城市格局相互协调,非对称的形体呼应街道转角空间。青铜、木材、砖石等传统的材料代表北京悠久的历史。不锈钢顶棚、玻璃幕墙和先进的建造技术表现新北京的现代。阳光大厅,四季竹院,将景观空间引入了博物馆,室外下沉竹园延伸至室内,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的封闭、沉闷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