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代艺术家是怎样成长
一代艺术家是怎样成长
从剧中看出,荀慧生“四大名旦”称号的获得,说明他已经成为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名演员。而荀派艺术却是他在成名之前和成名之后,经过长期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的。荀慧生从成名到成为一代艺术大师,起码有这么几个必要的条件:
首先,“材”是艺之基。这里的“材”,就是原材料,就是天赋。过去相当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有些人不承认天赋,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的,其实这不是唯物主义。荀慧生天生俊美,嗓音俏丽,扮旦相“貌若天仙”,对戏剧有着特殊的“悟性”,但要有人发现天赋和开发天赋。
勤是艺之梯。荀慧生的童年与大多数小孩一样,也有贪玩的时候,也有失去自控能力的时候,而学戏,却需要从孩童时打基础,等身体条件发育成熟再学就很难“出道”了。所以自古以来,梨园行就有“打戏”之说,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荀慧生曾挨过师父、师娘的打,对此他也怨恨过,但当他成熟以后,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之后,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去看望当初打他的师父、师娘,去报恩。我也曾听裴艳玲多次说过,她的一身功夫,也是小时候被父亲“打”出来的。现在,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打”,但对孩子严加管束还是十分必要的。荀慧生即使在成名之后,仍然不忘勤奋与刻苦。他刻苦学戏,被称为“戏痴”;刻苦学文化,由到十七八岁还不识字,到写日记几十本,不仅忠实记录了他的生活经历,也记录了他创造荀派艺术的经验体会;他还刻苦学书画,以至于第一个把书画融进戏曲的表演之中,他参赛“四大名旦”竞选的剧目就是《丹青引》。勤和苦,如同成功的影子,总是相伴相随的。
“创”是艺之本。这一条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如果说前两条需要名演员与大师共同拥有(名演员也需要天赋和勤奋),那么能否创新、创造,则是名演员与大师最根本的区别。作为演员,如果只会模仿,只会演行当,那么他充其量只能当名演员,不能成为大师。从《荀》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荀慧生的一生,是继承先辈艺术的一生,更是创新、创造的一生。大到他一贯遵循的“懂戏情,明戏理,演人物,不演行当”的荀派原则,小到一件服饰、一个动作、一句唱腔、一句念白的推敲设计,都充满了创新精神。他把河北梆子的唱腔融汇进京剧;他把西方话剧、时装剧、电影画报的化妆、服装引进京剧。为此,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曾引起一些守旧势力的围攻、谩骂、嘲讽,甚至殴打,但是他“虽九死而无悔”,不改初衷。他确实有过创新失败的教训,但他并没有放弃创新,而是根据演出地域不同,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创新原则,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人见人爱的荀派艺术。
德是艺之魂。品德,既包括民族气节和操守,也包括待人接物,处世原则。荀慧生等老一辈艺术大师在这方面的表现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当日本鬼子侵略、占领中国之后,梅兰芳蓄须明志;尚小云告别舞台,课徒办学;荀慧生冒着炮火慰问与日本鬼子作战的我国军队,为抗战将士义演捐资购买飞机;杨小楼则痛骂日伪汉奸,在舞台上吐血而死!尽管他们脾气、秉性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大义凛然,大节铮铮。在待人接物、处世交友上,荀慧生还遵从家训: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他对启蒙师父、师娘不计前嫌,知恩必报;对贫苦朋友,对一般演员,他慷慨解囊;对后起才俊他大力提携、帮助;对广大观众,他认真负责,身体力行“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这些都无处不闪耀着大师们崇高品德的光辉。
这里想特别说一说荀慧生是如何对待“角儿”与“本儿”的关系的,这个问题同样折射着大师的品德境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通天教主”王瑶卿赠给他剧本,他视王为恩师,视剧本为珍宝,用红绫绸包裹着珍藏;当陈墨香为其写本,他与陈结义为兄弟;当他的小儿子令香说陈写本是“巴结”荀,从而引起陈的愤怒,撕掉剧本之后,荀慧生带着老父亲和小儿子登陈门当面谢罪,喝令儿子向陈下跪!当陈为荀改编的《玉堂春》演出大获成功之后,荀主动拉陈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并将观众献给他的鲜花献给了陈墨香!试问,现在的名角儿、名导们,有哪一个能像荀慧生这样对待幕后的编剧呢?记得《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剧本》杂志等都发表过“善待剧作家”方面的文章。
有些人可以称之为大师,多数人称名演员可能更为适宜。那么,名演员和大师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培养和造就文艺大师?为什么老一辈文艺大师们呈“丛生状”?
纵观荀慧生成长、成名的那个时代,即上世纪初叶与中叶,先是军阀混战,后是日本入侵,再后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代大体相仿。汉末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界出现了三曹父子,建安七子,蔡邕、蔡琰父女,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刘勰,钟嵘等;画家出现了顾恺之等;书法家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而20世纪初期至中期,我国文学界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美术界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