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嘉靖年间吴中声腔人才群落.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靖年间吴中声腔人才群落

嘉靖年间吴中声腔人才群落   摘 要:在明嘉靖之前,吴门曲坛声腔纷繁林立,吴门本地的声腔也衍生出昆山、无锡、苏州三大支流。魏良辅对南曲声腔进行了十年“立昆之宗”的改革,最终造成了一个新剧种――昆剧的正宗音乐而流传至今,这个剧种音乐,古人呼为“新声”,今人称为“昆曲”。“立昆之宗”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不仅是魏良辅个人的丰功伟绩,更是明嘉靖吴中声腔人才群落共同创造的硕果。   关键词:戏曲艺术;群落;昆曲;新声;立昆之宗;三支共派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南戏的繁荣促成了南曲声腔的百花争艳。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提到了“四大声腔”,稍后,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也例举了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弋阳腔五种声腔。由于南戏在浙江发源,浙江的南曲声腔就发展较快,徐渭、魏良辅提到的五种声腔,有三种源于浙江。这些声腔遍传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乃至云、贵各地。但在明初,曲坛以北曲为正宗,北曲衰微之际,由士大夫和贵族文人把持的曲坛仍把民间声腔视为异类,他们竭力提倡复古,且越古越好。南曲仅仅是应顺了历史潮流而终于得以遍地开花。其中海盐腔由于“体局静好”,且以“弦索”、“官腔”主动迎合了士大夫和贵族文人,渐渐在江、浙一带取代了北曲的地位。吴中本地的声腔昆山腔尽管在元末明初经顾坚曲家群落的整理改造,已经“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①。但在士大夫、贵族文人荟萃的苏州地区,由于海盐腔对上层社会的笼罩而始终没有机会脱颖。昆山腔甚至未能在邻近的太仓取得立足发展之地,直到嘉靖年间太仓还一直是海盐腔、余姚腔的浸润之地。   明嘉靖之前,海盐腔虽然一直是吴中的主流声腔,但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它们在吴中曲坛力之所及,也在尽可能地各自施逞着自己的影响与姿色。苏州虎丘中秋曲会则一直是南曲诸声腔大会串的盛会。嘉靖时期的吴中曲坛,南曲声腔的演唱与研习虽然纷纭不类,而对昆山腔的研习,自顾坚以来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在虎丘中秋曲会中也有反映。如《戒庵老人漫笔》中有这样的记载:      张少华者,故金陵民家女,少鬻于齐倡家,假母移之居吴阊。年及破瓜,色益美丽,性慧善音。嘉靖壬子中秋,从汪贾来游虎丘,卒遇周生仕者,吴?冠绝一时。②   “吴?冠绝一时”是指周仕在虎丘曲会上因歌唱昆山腔而获得的声誉。“嘉靖壬子”为1552年,其时离魏良辅“立昆之宗”已经不远。   如果以魏良辅为界,吴中老一辈的曲家除周仕外,尚有:过云适、袁髯、尤驼等。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说魏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必往咨焉③”,可见魏良辅把过云适当老师看待。曲家陆九畴曾与魏良辅较量过,终于很服气,“愿出良辅下”。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载:“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在听过魏良辅的“新声”后,“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那是在魏良辅“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小楼十年”以后的情景了。   以上提到的袁髯、尤驼这些吴中老曲家,他们研习、演唱的声腔究竟属于哪一种,不得而知,但至少过云适、陆九畴应该与魏良辅同宗无疑。否则对于过云适,魏良辅不会“每有得必往咨焉”的,陆九畴也不会“愿出良辅下”。   李开先在《词谑》中提到了与魏良辅同辈的另一批曲家:      昆山陶九官,太仓魏尚泉;而周梦谷、滕(邓)全拙、朱南川,俱苏人也:皆长于歌而劣于弹。……周孟(梦)谷字子仪者,能唱官板曲,远迩驰声,效之者洋洋盈盈耳。④   李开先苏州曲家周梦谷擅“官板曲”,已在魏良辅之前享有唱名,且“远迩驰声”,追效他的人早“洋洋盈盈”了。除周梦谷外,还有一批曲家如邓全拙、朱南川等辈,他们和魏良辅一样“长于歌而劣于弹”,然而他们却勇于标新立异,创立新派,从而终于出现了昆山、无锡、苏州“三支共派”的局面。而“吴腔”的创始者邓全拙甚至在魏良辅“立昆之宗”后,仍与魏良辅齐名,潘之恒在《鸾啸小品》卷三之《曲派》中这样介绍说:      自魏良辅立昆之宗,而吴郡与并起者为邓全拙,稍折衷于魏而汰之润之,一禀于中和,故在郡为吴腔;太仓、上海俱丽于昆;而无锡另为一调。余所知朱子坚、何近泉、顾小泉皆宗于邓,无锡宗魏而艳新声,陈奉萱、潘少泾其晚劲者。邓亲授七人,皆能少变自立;如黄问琴、张怀仙,其次高敬亭、冯三峰,至王渭台,皆递为雄。能写曲于剧,唯渭台兼之,且云:“三支共派,不相雌黄,而郡人能融通为一”。 ⑤   所谓“三支共派”是说一个声腔流派分出了三个支派。这三个支派,一在苏州;一在太仓、上海;一在无锡。它们各有所长。在苏州流传的一支是“吴腔”,为邓全拙所创,潘之恒说,“吴腔”实质是邓全拙对魏良辅曲派“汰之润之”、“禀于中和”的结果。太仓、上海的流行声腔也只是“丽于昆”而已。至于无锡,虽号称是“另为一调”,也无非是“宗魏而艳”罢了。故吴门本地(包括上海、无锡)虽有三种声腔,其实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