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堤镇慢时光边陲上最寂静和古典风情.docVIP

石堤镇慢时光边陲上最寂静和古典风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堤镇慢时光边陲上最寂静和古典风情

石堤镇慢时光边陲上最寂静和古典风情   ●镇上售卖的小百货竟然大多来自长沙、广州,再看那些终日守着摊位的小老板,居然都是一副气定神闲、见过大世面的气派。   ●作为边陲小镇的石堤,每到赶场天,渝湘黔鄂诸省交界地周围的乡民们,都会划着船,或者背着背篼,挑着竹篓,取道山路赶来这里。这时候,冷清多日的小镇便立刻热闹了起来。   ●夕阳西下,炊烟被轻轻放出,生活的笔调随着梅江河与酉水河的缓缓流过被放得很慢,此时,石堤就如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画,看得人的心都软了起来。      边陲小镇石堤,距离县城秀山约有50公里。整个小镇依山而建,顺水而生。这里处处充满原生态的气息,充满最古典的景致。尤其是那一座座优雅的小瓦房子,沿着山的走势安静地落列着,远远看去就如同一部天然的琴谱。   低调的石堤,东边与湖南接壤;西边可通319国道。在小镇赶场的日子,渝湘黔鄂诸省边界的人们都会划着船,或者取道山路来到这里。但更多的时候,小镇石堤就像一粒种子,被造物主不经意地扔在这里,千百年来,一直在深坳里悄无声息地生长。   来过石堤镇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山和水,它们显得是那样的钟灵毓秀,随时随地都散发着一种置身世外的气息……实际上,对于饱受都市喧嚣袭扰的人来说,小镇石堤的确充满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新旧两个场上的边陲风情      站在石堤镇外的山间公路往下看,梅江河把石堤分隔成新旧两个场,老场上的建筑,无论是青瓦灰墙的砖柱房,还是翘脚飞檐的吊脚木楼,大都借着山势,错落有致地向上排列。梅江河上,有一座可通汽车的石拱桥,桥对面即是老场。站在桥上,上码头的景致尽收眼底。窄窄的石梯,由临江的街口直伸到河里,像正在吸水的象鼻子。成堆的货物被脚夫分别从码头搬上众多云集在水面上的带蓬小木船。这种船外形有点像鲁迅笔下的绍兴乌蓬船,体形轻盈,船头尖而船尾窄,竹编的船篷用桐油涂得乌黑发亮,既防雨又防潮,运货、载人皆可。码头对岸的仙人岩下,几个渔翁抄着手,悠闲地坐在水边的石头上,等待着鱼儿上钩。   老场的规模并不大,一条窄窄的街上,饭馆、茶旅馆、百货店、五金电器店、美发店一字排开,倒也颇为热闹。至于那些卖肥料种子、本地土特产之类的临时摊位,则被挤到街边。摊位上的商品零乱地摆放着,任由路人随意翻捡,店主也全无愠色,一副见惯了大世面的样子。细看这些商品的产地,竟大多来自长沙、广州,或许是因为黄金水路的便利吧,当地与湘粤地区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不过最惹人眼的,还是那一盆盆自制的泡辣椒、风萝卜干、腌青菜头。这土家风味的咸菜做工精细,颜色鲜艳,尝一口便满嘴生津,胃口大开。   石堤是个边陲小镇。每到赶场天,渝湘黔鄂诸省交界地周围的乡民们,都会划着船,或者背着背篼,挑着竹篓,取道山路赶来这里,售出自家地头长出的农副产品,同时选购必需的生活用品。进到镇里,男人总是先打发老婆去学校看望寄宿的孩子,自己则跟着三五乡亲四处闲逛。累了就随意走进一家小馆子,从衣兜里摸出一捧花生,再喊上几碗合渣(土家族特色菜,用豆浆和青菜混煮而成),沽上二两白酒,就此喝开。喝醉了后晃晃悠悠地站在街头,任凭闻着酒香一路寻来的老婆叫骂着,推攘着,男人也只是憨憨地嘻笑,并不认真计较。   细细想来,这长长的青石板道上,不知记载了多少乡间生活的趣事,又丢失了多少平淡无奇的背影。      下码头上的烽火和炊烟   过了江家大院,街面开始变陡。老场的尽头,是略显残破的卷洞门。用当地特有的石灰石修砌的卷洞门,高不过三米,门洞只有一米多宽。卷洞门是下码头进城的必由之路,据考证建于宋末元初,当时朝廷为了行使管理权,在这里筑城并设置石堤巡检司。和卷洞门同时建成的,还有另外九个城门、署衙和长达二华里的老街。不过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这个已经风烛残年的卷洞门了。   站在卷洞门外的台阶上,脚下便是石堤的下码头。居高望远,视线十分开阔,果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古人称之为“蜀东要塞”。在历史上,这一带都是土家族、苗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元二十九年(1292年),石堤曾经发生过当地少数民族因不堪统治阶级压迫,从而奋起反抗的“九溪十八洞苗民大起义”。这次啸聚数万之众的起义,以湘西的吴天保为首领。英勇的义军“设伏险要,以木弩竹矢痛击元军”,起义虽席卷了大半个湘西,但最终以惨烈的失败告终。史书明确记载,作为起义军大本营的石堤,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整条老街上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攻进城里的官军纵火焚毁,至今只仅存下码头、卷洞门,以及一小段残破不堪的城垣。   杨大爷的家就在卷洞门旁。坐在他家门口布满青苔的洗衣槽边,可以清楚地听见从下码头传来的船桨拍打水面的声音。杨大爷是水手出身,后来又在镇上运输合作社跑船,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了大半辈子,如今安享晚年。杨大爷年轻时候跟着船队运桐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